这一次,华为还能坚持住吗?

5月15日,美国商务部进一步升级对华为的商业管制,从列入管制清单,到全面限制购买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及其设备。遏制措施可谓“增加层数”。

“我们无法理解美国持续打压华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华为轮值主席郭萍公开表示。

业内人士称之为“摊牌”。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的打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限制美国芯片厂商向华为出货,后来又限制本国和盟国的EDA软件、操作系统、ip厂商向华为销售相关产品;最新的策略是,全球所有使用美国技术、产品和设备的半导体厂商,在向华为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必须向美国政府申报,获得批准后才能实施。

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美国堪称“表面最强”。无论是芯片设计制造、EDA软件,还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都处于产业链上游,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和话语权。目前华为很难摆脱美国技术的影响,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外包芯片组件。

所以从上游的EDA/IP、半导体设备/材料到下游的封装测试,华为需要的芯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打击。

美国与华为“摊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为象征着“中国的科技巨人”——它就像一个风向标牵着一根长绳,表明中美贸易战的严重性,绳子的一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手里。

近期华为的“釜底抽薪”是美国大环境造成的。新冠肺炎肺炎和竞选压力是川普的两大负担。这一禁令是特朗普“甩掉包袱”的策略,风向标的绳子自然绷紧了。这也意味着,2020年中美在国家层面的摩擦,将不仅仅体现在“病毒源”层面,还会映射到科技行业。

从长远来看,这是美国“新罗马帝国”实践的组成部分。虽然大量文章论述了“大国博弈”的历史原因和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指出美国的帝国体系是由科技、金融、法律“三位一体”支撑的。二战以来,美国通过大量的国际国内法律构建了全球金融帝国,而金融的虚拟价值是通过法律规则构建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是由科技加持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保障的。

科技、金融、法律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美国霸权的“闭环”。

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华为的情况是中美贸易战的反映,核心“摩擦”也涵盖金融和法律。美国的“组合拳”相当丰富,“重量级”也比中国高。当“三位一体”* * *给供应链、金融开放、知识产权通关带来压力的时候,接受方的压力是很大的。同时,打人者也要承担“伤筋动骨”的损失。

正是因为攻击者美国高喊“美国优先”,逼迫中国为芯片企业打造自己的“供应链”。在媒体上批评美国“脱钩”,鼓励中国“脱钩”的人是庞大的。

这两个“脱钩”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种是发达国家主动与不发达国家“脱钩”,这是“脱钩”一词的新范畴。按照过去的学术脉络,美国的做法应该叫“反向脱钩”。

“脱钩”来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依附论,指的是前殖民地或外围国家在经历外部冲击后,与前宗主国(即中心国)脱钩后,可以实现经济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围国家不断被中心国家吸走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经济剩余”,所以“脱钩”后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八个法语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同意不使用非洲金融* * *相同法郎(1945年法国为其前西非殖民地创造的单一货币),并计划在2020年6月推出新的统一货币ECO)。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主动与世界其他国家“脱钩”,尤其是中国,显示出与半个世纪前不同的现象发生。所有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后,中部国家处于“吸血”而非供血的被动局面。

在这里,“脱钩”是一个路标,它的意义不是不加思考地描述当前的现象,而是引导我们。“美国优先”实际上是指美国想找到自己稳坐“世界最中心国家”位置、不断从边缘国家吸收经济剩余的最佳姿态,却因经济全球化受挫。

最需要反思的是“全球化”这个概念。作为现代全球化的产物,美国也是这一理念的最早倡导者。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有哪些全球化导致的“去国有化”事件,让美国几乎放弃了这个概念?而且,在全球化推进的同时,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呈现出“民粹主义”的面貌?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主动脱钩?这是一个大陷阱。如果美国制裁芯片企业,中国将在国内重建芯片产业链;然后美国制裁汽车公司,中国造轮子。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面面俱到,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国家可能会半途而废。

这绝不是否认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而是自力更生需要考虑必要性、成本、收益等现实因素,不是仅靠血缘就能实现的。

华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深知产业链各环节的差距。把台积电的5nm芯片换成SMIC的14nm芯片肯定不利于华为的发展。华为创始人任曾说,“即使(芯片)可以制造,他们也应该从美国采购更多。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

华为日子不好过。自从去年5月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华为的关键词就变成了“生存”。

18年5月,在华为第十七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郭萍再次强调了华为目前的“艰难”处境。“除了产品设计和集成电路设计,我们没有太多的能力,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想办法生存。”

华为轮值主席郭萍在华为第17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呼吁:“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协作体系,这个体系不应该是不可逆的。标准和产业链的割裂,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影响。”

郭萍提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当华为受到美国的压制时,它的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得不增加在R&D的投资。“它增加了约30%的R&D投资,包括重新设计超过6000万行代码和开发超过65,438+0,000块新板。”

根据华为2019年报数据,当年华为实现营业收入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5.6%;年度研发支出达到65,438+0,365,438+0.7亿元,占年度销售收入的65,438+0.5%。

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实现营业收入654.38+0.822亿元,不到去年总收入654.38+0/4。

从产业链来看,全球公认的三大EDA软件厂商都在美国,华为暂时只能用国产软件替代,但效果会打折扣;去年5月,华为开始逐步替代美国芯片,包括外包和自研。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缓冲时间,华为还花了6543.8多亿美元囤积了大量美国芯片,够用半年。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需要与SMIC合作。华为旗舰机目前使用7nm芯片,下一代将使用5nm芯片,而SMIC仅实现14nm工艺。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业务受到的影响比5G更大。不过按照目前的生产工艺,华为下一代手机芯片麒麟1020 SOC应该已经在生产阶段,加上120天的缓冲期,Mate 40芯片还是可以供货的。而且华为做了一个完全没有美国产品的5G基站。大部分通信系统设备对芯片的要求比手机低,国内企业也可以做代工。

更重要的是,制裁政策绝不是铁板一块。

曾担任商务部官员的华盛顿律师凯文·沃尔夫(Kevin Wolf)表示,新规定似乎是美国对在海外制造并以美国技术出售给华为的芯片相关产品进行的“出口管制适用范围的新的复杂延伸”,但他强调,由华为以外的公司设计并以美国技术制造的芯片仍然可以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出售给华为。

一名参加电话吹风会的国务院高级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新规定可能会给企业一些灵活性,这与之前给华为宽限期的做法一致。

“这项规定要求企业申请许可证,并不一定意味着申请会被拒绝,”该官员补充说,并补充说,这项规定将让美国政府更多地了解国内企业对华为的出货情况。“如何处理这些申请,我们将拭目以待...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每个申请进行评估。”

在有效禁止美国供应商向华为供货后,美国商务部向华为在美国的一些合作伙伴发放了许可证,允许他们继续向华为销售产品,同时允许规模较小的农村电信运营商继续购买华为设备,以维持其网络的正常运行。

虽然这一规则调整是针对华为的“堵脖子”,但美国的芯片设备厂商的阵痛也不小。

一年来,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类似于一场“有本事你来抓我”,有人形容为“门还没有完全关上”。

和之前的制裁一样,美国商务部堵住了门,却留了窗。

华为也准备好了。18年5月,华为总裁给员工的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就一定会赢得全球客户、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自古英雄多磨难。坎坷不平,永不言弃!”

我相信,这一次,华为还是能坚持住的。

作者|南窗采写荣智辉

排版|金妮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方之窗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