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研发,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的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部件和总成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提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刹车等电动配件研发。开展燃料电池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加大对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 km/h,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行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 km和50k m;动力电池模块的比能量达到150 WHr/kg以上,成本降低到2元/WHr以下,循环寿命稳定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的功率密度达到2.5 kW/kg以上,成本降低到200元/kW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 WHr/kg以上,成本降低到1.5元/WHr以下。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发展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控技术的研发;支持发展六速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和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件、轻量化材料和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升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联盟,加快* * *技术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平台,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发展效率。
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能。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能。现有汽车企业在实施改扩建时,应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 .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亿瓦时、R&D和关键材料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分别在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领域形成2-3家重点生产企业。
3.提升关键零部件的R&D和产能。鼓励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并加大投入,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集聚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培育2-3家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支持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通过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综合措施推广。
1.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城市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示范推广范围,开展新能源汽车私人补贴试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性能验证、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等综合评价。探索商业上可行的营销模式,协调充电设施发展,形成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推动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和加注技术的发展。
2.大力推进节能汽车的普及。建立健全汽车节能管理体系,推进混合动力等各种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节能汽车的普及。介绍了基于企业平均油耗和阶段性目标值的汽车油耗管理方法。从2012开始,逐步实施在中国销售的国产和进口汽车油耗管理,并有效开展相关检测和评估,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降低汽车油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在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的应用途径,促进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需求。
1.制定整体发展计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研发,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初期,重点是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要按照集约用地、规范建设、满足消费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区位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体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发充电设施联网、监控、计量和充电设备及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交互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作模式。试点城市要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情况,建设慢充电桩、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设立独立充换电企业,建立按时段收费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
加强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制度,明确有关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废旧电池回收,鼓励发展专业化电池回收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回收和最终处置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环保规定,防止重金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