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与刘之争,谁胜谁负?

续自另一部分真相关于倪与刘之争/联想的股权变动路径/联想的红帽背景。

联想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成立时注册为全民所有制,同时肩负着在财政拨款减少甚至为零的情况下赚钱养活计算器的重任。既是国企,又被上级赋予了赚钱的基因。国企和私企的这种双重性,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表现为:任执掌的话,企业就是华为;柳传志带领团队的时候,自然就成了今天的笔记本组装厂。

倪光南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了微机主板、扩展卡、联想系列微机的研制,分别于1992、1993年推出了国内第一台486、586 PCs。同时组织科研队伍开发了汉字系统、应用软件、汉字激光打印机、程控交换机等数十项拳头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其中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型计算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倪光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席计算机科学家。

此时的联想是中国科技含量最高的公司之一。倪光南研发和主持的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直接导致这家新技术公司从一家搬砖的贸易公司重回高科技公司行列,并迅速发展成为联想集团。作为十年的总工程师,倪光南把联想从一个电脑国产化的思路变成了一个产品,再升华为一个企业品牌和企业集团。倪的系列科研产品为联想集团贡献了约48亿元的收入。无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还是经济效益,倪光南都是当之无愧的联想核心创业元老。另外,他自费购买运回国内的微机设备,在35%的分红权中有较高的权重,也是合适的。

对于未来,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倪光南主持制定了《联想集团发展规划1995》。他认为联想拥有微机主板的自主设计能力。“如果我们能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联想将一举确立其在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地位。”他把这个想法称为“中国芯”项目。为此,他多次往返上海和香港招揽人才,并计划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结果在审批的时候,包括成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复旦大学联合筹备芯片设计项目,都被柳传志用九个字拒绝了:“没人,投资大,不适合。”

科学家要做事,商人要赚钱。科学家遇到商人,输了完全是逻辑。“技工贸”输给了“贸技”。“贸易、产业、技术”的三级跳,让联想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华为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2002年,海斯1 COT芯片研发成功;10年后,搭载海思手机处理器芯片的华为手机发布;2014年,华为麒麟系列芯片910诞生;到2020年,麒麟9000 5G芯片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芯片。华为的5G技术引领了世界潮流。华为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始人任只持有1.01.42%的股份,而另一个股东联盟,包括科技人员,持有98.58%的股份。

当年,如果更多的公司执着于核心技术,给科技人员应得的股份,而不是赚快钱、赚大钱,剥夺科技人员的原始股,2018日益恶化的国际贸易博弈会怎样?

但华为的故事与倪刘之争无关,最多只能作为其背景。

从表面上看,谁也不能否认倪和刘的争执,柳传志是赢家。

倪光南出局后,几经沉浮,尤其是方舟芯片事件后,至今再无辉煌。而柳传志,几十年来风头正劲,自称企业家教父,大谈家国情怀。

但知情人看到的是,柳传志获胜最重要的部分是隐藏在获胜数字下的一张不光彩的秘密牌,其中“贸易技术”取代了“技术工贸”:即利用行政权力剥夺科研人员的现有股份,同时将原本约定留给未来新员工包括科研人员担任高管的股份据为己有。

倪光南现有的股权是第一个受害者,而中奖号码,未来新员工的股权,也成为了一张瞬间消失的隐藏牌。科技人员是否持股是证明其地位的最基本因素,也是科技企业成为华为的最基本条件。在华为,科技人员持股是赢号。在联想,以前是赢数字,但柳传志通过股改把它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暗卡。这张暗卡成为了决定联想性质的基因。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秘牌不变,联想永远成不了一家能有所作为的科技公司。

柳传志比一般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股权的本质和重要性。倪光南带着汉卡加入联想,公司的产销上了一个台阶后,柳传志开始动脑子搬股份。

连续上缴了很多利润,在1993,最终从中科院赚到了35%的分红;2000年联想第一次股改前,倪光南被辞退,被剥夺股份。然后在“贸易加技术”的道路上,一边组装笔记本,一边扩张联想的商业帝国,耐心地跟随政策法规的动向,反复打磨进一步变更股权的路径和步骤,在确认没有风险后开始一步步行动:引入民营企业战略投资者A;与许多有限合伙制机构成立“联合控股部”B;然后B合并了ESOP协会,顺便把35%的股份集中在高管层(原来约定45%的分红权留给未来新员工变成了废纸);后来加入联想集团的杨等高管通过“联合控股制”曲线投资联想控股;甲、乙双方同时将股权分别转让给高管;经过几年的海陆空联合,柳传志悄然将联想从一家全民所有制的公司转型为民营企业,同时也悄然将联想的高层转变为联想控股的隐形实际控制人。

更神奇的是,联想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股权变动,都是经过请示批准的,没有一个关键人员被遗漏,符合当时的政策、制度或规定以及应该遵循的相关程序。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和中国科学院进行的几次调查中,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意味着,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联想六问”在未来不会激起多大波澜。柳传志确实是一个能够熟练运用政策法规、利益关系、人脉关系,在大企业中消灭对手,谋取合法利益的商人和专家。

目前,柳传志个人持有联想控股3.14%的股份,还不算他在联合致远的间接持股,也不算他退休后在联想控股和联想集团数亿元的年收入。仅联想控股的股权就价值数十亿元。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顶级控股平台,旗下有联想集团、君联资本、弘毅投资、柯荣置地、神州数码五家一级子公司。2021年,联想笔记本以6340万台的出货量或24%的市场份额再次位居全球第一。

柳传志现在住在北京海淀区著名的万柳书院。居民区被一堵5米高的墙包围着。荷兰墙砖含有矿物质,是手工烧制的。每天日照角度不一样,砖的颜色也不一样。花巨资从浙江买来的、原汁原味重建的260年历史的望龙阁,门面富丽堂皇,一扇青铜大门可以换两辆豪车,会所的庭院比清朝亲王的官邸还要豪华。小区业主和家庭就像宫殿一样,客厅可以打篮球,装修堪比故宫。如果没有司马南,柳传志仍将是联想控股的真正幕后控制者。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体验到这种高如云的舒适生活!

83岁的倪光南就像堂吉诃德。他用研发的成果培养了联想,最后却被剥夺了股权,开除出联想。他曾经推动的重大项目至今没有完成。为了中国芯片的梦想,他被一个又一个人欺骗利用。现在他不能爬楼梯了。到了第八个年头,他还是租房一个人住。他请不起住家保姆。钟点工做一顿两顿。他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做顾问,仍然骑着自行车在芯片的生产制造一线。

倪与刘之争,谁胜谁负,一目了然。资本强,技术弱。

但作为国内知名公众人物,倪光南和柳传志仅仅从地位和物质方面谈输赢是不够的。至少要从官方态度和舆论上观察判断。

2018年,倪光南被中共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被誉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专家。

2022年10月9日,65438,央视9频道播出《年轻的生命》第五集——倪光南。纪录片从探索和追求的角度回顾和肯定了倪光南院士几十年来对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倪院士在片中强调,核心技术不能来,不能买,不能谈。现在是创新发展的最好时代。他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职业。

2021年,77岁的柳传志相当难受。先是刘清带领的滴滴赴美上市,被国安等七部委约谈,随后正式退市;之后,联想集团“一日游”于9月底登陆科技创新板;165438+10月初,司马南发布了“联想六问”视频,随后张捷、李肃也加入进来;材料越爆,联想的话题越来越热。曾经有过三次交往,一生无怨无悔的柳传志,曾经在全世界遭到诅咒和诋毁。柳传志清空微博,设置了“半年能见度”。

2022年4月7日,北京证监局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联想控股改正。

但是,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联想高管似乎问题不大。因为国有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处罚文件并未涉及。

但这并不意味着联想可以一步走出舆论漩涡。联想之所以被舆论盯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十年来,联想不顾大局,只顾赚钱,使得一个一流的科技公司逐渐沦为与科技无关的电脑组装厂。科技公司和技术无关!

2021 11 8、联想正式宣布启动“全球大规模硬核科技人才招募计划”,计划未来三年面向社会和全球高校招募12000名科技人才。2022年4月6日,联想正式宣布未来五年研发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联想成立芯片公司“鼎道智芯”,投资3亿元。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1257亿元。

回到正题。没有刘妮和司马南之争,就不会有“联想六问”。没有司马南的“联想六问”,柳传志在侃侃遮天蔽日,侃侃而谈。《贸易与技术》可能会永远名扬天下。

“联想六问”搅动视听。舆论持续沸腾逆天。北京证监局责令其改正,联想招聘科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工贸”似乎重现。当然,对于是否只是为了应付惩罚,无可奉告。把它当成一个真诚的改变吧。

浅水是喧闹的,深水是寂静的。有时候,人的命运就像上帝撒的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什么时候会被打开,更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这是不是倪刘之争的又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