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76年,国家地质总局组团赴法国考察物探及遥感工作。1977年该局又和国内其他三个部门***同组成专业代表团去加拿大参加“勘探77”国际物探化探会议。1978年10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中科院、石油部和国家地质总局***同组团去美国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第48届年会。煤炭、冶金、有色部门也先后参加了各种国际物探专业会议。从此,中断了近30年的我国物探界与西方国家同行之间的联系重新建立。同原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的物探界也逐步恢复了不同方式的交流与合作。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从法国和美国引进数字地震仪器和资料处理计算机等石油物探装备,以及相应软件。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一步从国外主要是美国成批进口了先进的物探仪器和成套装备,如数字地震仪、数字测井站、频谱激电测量系统、放射性能谱仪、航空物探综合站、海洋物探船以及深海地球物理调查装备等。通过引进西方的现代物探装备,石油物探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成图的数字化。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结合自己研究开发的成果,我国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通过对外合作,在工程物探中引进了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和面波等新方法。技术交流和先进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物探仪器设计制造能力的提高。我国与国外合作生产的高精度数字磁力仪,与其他物探仪器一起成为开展1:5万和新一轮物探普查的主要装备。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研制的氦光泵磁力仪作为高新技术成果出口美国。
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适用技术,并努力带动国内的仪器设计和制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从进口全套装备,发展到只进口主机,自己制造辅助部件和部分配件;再从进口主机发展到进口主要部件,自己组装和合作生产。这样做既节省资金,又加快了速度,还培养了人才。如地矿部石油海洋局用组装的办法,提前实现了地矿部门石油地震勘探队的数字化。我国第二代航空磁测技术的形成也是使用自己的氦光泵磁力仪和补偿技术,引进国外的导航定位技术和数据处理系统,加以消化吸收的结果。
自主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是物探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部门都采取积极措施,培养软件人才,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质条件的物探应用软件。石油物探在引进成套的国外先进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同时,组织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发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应用软件,其中大倾角地震偏移成像和油气检测等特殊处理软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国家科委及经贸委也采取措施,支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软件系统,我国开发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应用对象之一就是石油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国家经贸委还支持实施联合国开发署UNDP“029”项目,支持地矿部计算中心开发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软件系统。在建立各省固体矿产物探数据处理中心方面,地矿部物化探局采取了集中引进计算机,建立物化探应用软件开发中心,组织力量自主研制、移植、开发应用软件,以及培训人员,然后再分配到各省地质局物探大队等有力的措施。不但很快发挥了设备的效益,而且培养了一代固体矿产物探软件人才,加快了数字化过程。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进先进的管理工作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石油部门先后在海上和陆上的物探技术合作和风险勘探项目中,引进西方物探队伍进行项目承包。地矿部也和日本石油公团在鄂尔多斯进行油气勘探技术合作。通过这些技术合作,学到了一整套物探野外作业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使我国地震勘探队伍野外作业的效率成倍提高,普遍由过去每年只能完成200~300剖面千米,提高到每年完成800~1000剖面千米。这主要是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和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各工种、各工序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密切配合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我国石油物探的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和国际惯例基本接轨。我国物探队伍有能力反承包外国公司在我国进行风险勘探的作业任务,也为我国物探队伍承包国际市场的物探项目打下了基础。其中,1979年,我国与英、法、美等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在渤海、南黄海、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和海南岛西部海域***42万km2的石油物探协议。根据协议,我国先后派出了多批技术人员,参加外国物探公司的计算机资料处理全过程,这对了解外国公司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流程和管理经验,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重大举措,培养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需要,既懂物探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并能和西方物探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事的年轻干部,使我国石油系统地震勘探队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迅速地向世界水平靠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