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俭的简历。

马克俭在贵州生活了大半辈子,贵州真的更深情。

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在湖南岳阳。十几岁时,马克俭来到贵州,先去了遵义,然后去了桂阳。恰逢当时贵阳一中招生,于是马克俭参加了考试,然后在贵阳一中的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三年。初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湖南老家。

不知何故,还是天意,马克俭于1958年从湖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刚刚成立的贵州理工学院任教。就这样,马克俭回到了贵州,并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50年来,从贵州理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见证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贵州50年的沧桑巨变。

20世纪80年代末,马克俭开始在空间结构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大学或公司高薪向他伸出橄榄枝,马克俭婉言谢绝了。如果离开,你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科研经费,更高的生活条件。但是,马克俭忘不了这片他在战争中养育了三年的土地,更不忍心放弃他几十年的大学,更不忍心放弃他在贵州的事业。这片土地不发达,不发达,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根在贵州高原,融为一体。1976年文革结束后,被迫荒废了10年的马克俭,既在思考,又在徘徊。邓小平的话重振了马克俭的雄心和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工人阶级既然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带着朴实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渐将自己的研究应用于实践,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今他仍感慨地说:“没有党中央的整风,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们的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人的创造才能就像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得很灿烂。然而,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科学之光照耀大地,那就是劳动、劳动和再劳动。马克俭始终认为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上。研究所有不成文的规定,他周六照常上班,周日却很少休息。

年过古稀,干活时不输给小徒弟。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对他的研究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一个人投身于某项事业时,他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一个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手机也是过时的老款式。吃饭往往是随便解决的。妻子不在家,他就煮一碗面匆匆吃完,放下碗,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别人为生活而工作,而马先生为工作而生活."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和资金,但马克俭很少向国家和学校要资金。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结合,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

他的理念是:科研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论文上,而要把成果转化为坚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和真正的乐趣。

从65438到0985,马克俭的成果首先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某疗养院的食堂建设项目。此后,他的作品层出不穷: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购物中心、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厅、贵阳最高的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跨环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经常应用于各地的高层建筑。1985-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多个省(区、市)开展。,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已在实际建筑工程中使用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节约项目投资1,365438+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荣获“中国物业创新奖”、“CIHAF04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

2003年,马克俭仅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攀登和创新。他先后发明了“大跨度新型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短索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盖斜拉双层预应力平板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架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

在2007年的增选院士答辩中,当马克俭完成自我陈述和问题答辩后,一位评委会的院士走上前来和他握手说:“马老师,您的成绩真的很实在,很踏实,很不容易!不容易!”"我最大的爱好是开动脑筋,探索新事物."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创造新的空间结构技术,已经成为马克俭的爱好。

关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省份。贵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建造最好的房子。

贵州山区多,导致建筑工程中钢网架结构造价高于钢桁架结构。此外,在工业和公共建筑中,跨度为18-30米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他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楼盖结构”等大型柱网,以及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架结构。这种新的空间结构既满足了大开间、大柱网和灵活的房间划分的需要,又达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的目标。现已在全省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而且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个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单合理,成本低;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第三,应该考虑到建筑的美观和优雅。几年前,他在发现湖南省一项专利技术的不足时,通过反复实验,提出了相关楼层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省工程造价2000万元。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还具有降低房屋高度的优势。现已通过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建议大面积推广。

面对国内外建筑行业的新兴技术,马克俭既注重吸收也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项目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认真论证,放弃了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采用省省长基金项目“下弦管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投标。由国内设计大师和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审小组最终评审,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该项目于200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涉足空间结构领域20余年,马克俭带领研究生团队,撰写专题研究报告10余篇(近165438+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分别出版区域法规1部、国家法规1部。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项目,多项原创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产业。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中钢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至2006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59项,全国发明展金奖2项,全国发明大赛一、二等奖1项,第四届中国教育基金会金球奖1项,其他奖项76项。1999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还培养了30多名硕士、博士,部分学生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74岁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他依然亲临工地检查指导,不顾超龄服役8年,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

近年来,面对贵州经济加快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瞄准新的目标,提出了“磷石膏模板密肋剪力墙结构”方案,将省内两大磷酸盐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成为建设项目的主辅材料,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保护了青山绿水,符合国家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的战略。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元为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发来贺信:“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仅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是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马克俭教授学习,学习他扎根贵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的精神。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也是责任。”马克俭教授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他要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扎扎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