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是哪里制造的?
1996年“951项目”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英国福特公司的发动机产品技术和一条生产线。起初,英国人派了20多人来帮助安装,但这些人懒惰,晚上喝酒。尹干脆要求英国人提前回国,同时以他们没有按协议完成任务为由扣留了400万美元的货款。摆脱英国人,自己动手。当生产线完全安装后,预扣的400万美元还没有花掉。
此后,奇瑞提供的简历是:奇瑞汽车公司于1997年3月在芜湖经济开发区80多万平方米土地上破土动工;由安徽省政府和芜湖市政府下属五家公司投资的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同时正式成立,注册资本654.38+7.52亿元。同年5438年6月+10月,发动机车间(建筑面积75600平方米)竣工投入使用;经过13个半月的安装调试,首台发动机于1999年5月成功下线,点火一次成功。1999年9月CAC478/480发动机一次性通过产品鉴定。
这份报告可能掩盖了两个事实。第一,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当时可能还没能力出那么多钱。因为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新建的汽车企业必须隶属于大集团,所以这个从安徽芜湖冒出来的新企业有足够的动力把自己做大,才不会被大集团鄙视;此外,产业政策对汽车项目的投资门槛也有限制,低于654.38+0.5亿元的投资根本不允许。二、奇瑞人介绍公司历史,一直说:项目初期只是想生产汽车发动机,但是上了发动机就得找市场,自然就进入了整车制造。其实从各个角度来看,都足以判断“951项目”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打造整车,发动机项目就是打造整车。所以当时在实施发动机项目的同时,整车项目也已经启动。
其实奇瑞的第一辆车是1995年规划的。这款(风云)是捷达底盘的仿制品。尹在一汽大众捷达工作过,对捷达的底盘技术了如指掌。车体也是在仿制的基础上设计的,然后请了一家台湾省的模具制造商福镇公司来开发模具。奇瑞邀请了一位从一汽退休的老工程师到台湾省监督模具开发过程。当试模压出第一个未上漆的白车身时,这位再次出山造中国车的老工程师当场泪流满面。
1998年3月,在样车出来之前,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汽车工厂(包括冲压、焊接、喷涂、总装四条生产线)的建设项目就已经开工了(可见“951项目”是蓄谋已久的)。1999 65438+2月,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第一辆车下线。2000年,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为了让这个没有牌照生产汽车的企业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的帮助下,奇瑞汽车被指定为芜湖的出租车,并获得牌照。
而奇瑞生产的汽车,无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因为没有列入国家目录,都是违法的,被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停产。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家经贸委的协调下,奇瑞谈判加入了SAIC。这是一场不平等的谈判,因为SAIC手里的牌是奇瑞的生死牌:不加入SAIC,就没有户口。最后,奇瑞同意将3.50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0%)资产无偿转让给SAIC,但奇瑞向SAIC提出了“四不”原则,即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风险、不分红。其实反过来还有很多“不”。比如奇瑞,SAIC的销售网络,不能用;奇瑞不能学习SAIC的管理经验...显然,SAIC当时并没有把奇瑞当回事。
2001 1,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SAIC奇瑞。奇瑞汽车也已经被列入国家机械局撤销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管理目录,获得了期待已久的“7字头”目录。此后,奇瑞汽车的所有车型都在车尾左上角标上了“SAIC奇瑞”的标志,这让很多购车者误以为这是上海生产的汽车。“SAIC奇瑞”四个字赋予了这家新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这也是奇瑞加入SAIC获得的最大利益。
奇瑞的“风云”真的可以说是“震撼上市”了。这是一款优雅的轿车,搭载1.6升发动机,与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同属一个级别,但价格却低了1/3,一上市就获得热烈反响。2001全年,奇瑞汽车销售汽车2.8万辆,销售额达到20多亿元。2002年,奇瑞销售了5万辆汽车,销售额超过40亿元。
随着风云车突然打开市场,奇瑞迅速走上了量产的轨道。奇瑞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使用了为进口车型在中国的国产化而开发的配套系统。媒体上有传言称奇瑞“抄袭”了大众的零配件供应体系,激怒了大众。这种说法不准确。其实大众之所以抓把手,是因为早期的奇瑞车上有印有大众logo的零件。这并不是奇瑞故意侵犯大众的知识产权。只能说在起步阶段,配套的制度管理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