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舟曲泥石流损毁耕地面积
此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指出,舟曲灾区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个是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中失踪人员的统计数据难以确认,难以保证姓名、籍贯、性别、国籍、职业、数量等方面的准确性。
8月15,举国哀悼,为了生命的尊严,国旗再次降下。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悲伤,还有灾难背后的反思和警示。
痛定思痛,为了告慰逝者,让更多活着的人知道灾难背后的原因,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灾后第二天早上进入舟曲,就一直在进行全面采访和深入调查。记者试图循着灾难的轨迹,追寻诱发和导致灾难的各种原因。
第一部分
根据学术资料,泥石流是指山坡上或山谷中的松散碎屑被暴雨或雪和冰川融水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或山谷流动的特殊洪流。其特点是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势头猛,危害大。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流域内有丰富疏松的固体物质;其次,流域内谷坡陡峭,沟床坡度大;三是河谷中上游有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库决口提供充足水源。
应该说,“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
先说舟曲县。舟曲县城的基本地形结构是山谷幽深,两山夹一河,城镇建在河漫滩上。它的两座山是由玄山山系中的两座东西向的山峰组成的。严格来说,县城坐落在陡峭的山脚下的白龙江上。
泥石流是从高耸的北山峡谷灌入舟曲县城的。
灾难性泥石流分两路进入县城,均位于县城东北方向。进城的入口分别是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进入县城后形成两个平均宽度约300米和100米的冲积扇,分别为2.3公里和2.5公里。在长长的冲积扇上堆起一大堆石头。泥石流最后冲进白龙江,掩埋了白龙江河谷两三公里,导致河床上涨10米,白龙江水被堵进县城,淹没了三分之一的城区。
其中最大的泥石流来自三眼峪。沿着三眼峪向北进入山谷,就是三眼峪沟河。三眼峪沟河发源于舟曲县北部古雷山(海拔4154m)东翠峰山谷,流量0.75m3秒。属于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灾害性稀疏泥石流沟。
三眼峪沟是一个“瓢”,面积25.75平方公里,是整个舟曲县域面积(12平方公里)的2倍多,是县城面积(4平方公里)的6倍多。
同时,三眼峪沟作为县城的主要水源地,从水源地到三眼峪沟口的水库有7.8公里。
此外,三眼峪沟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点海拔仅1340米,落差2488米。两边的坡度大多在50度以上。
舟曲县地处高山峡谷,正好在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小水沟的汇合处。
从地形结构上分析,三眼峪沟恰恰具备了山高沟深,地势陡峭,沟床纵坡大,汇流方便的条件。
从地貌分析,泥石流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记者走进山谷,发现三眼峪沟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一侧有一个勺形出口。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势陡峭,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形有利于水和碎片的聚集。中游环流区为窄而陡的峡谷,谷底纵坡大,使泥石流能快速而直接地流动;下游堆积区是一片开阔平坦的河谷阶地,恰好是舟曲县城所在地。
泥石流成因的松散物质
国土资源部部长许分析了此次特大泥石流的五大原因,其中两大原因如下:
一是“5.12”汶川地震波及舟曲,强震造成山体松动,岩石断裂。专家说,岩石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稳定下来。第二,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遭遇旱灾;干旱使这一带的山缩小了,岩石和山之间的缝隙变大了,使本来就松散的岩石和山更加松散,互不粘连。
古雷山属岷山-叠山山系,北与宕昌县接壤,山脊以南的舟曲为地质断裂带,上覆深厚黄土和岩峰风化砂岩。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14年前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专门带队到三眼峪沟进行综合考察。
马在之前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由于历史上几次大地震,沟中有许多沉积物。尤为难得的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四个80米至283米高的巨大石坝,挡住了沟内的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沟有5000多万立方米的堆积物,其中2000万立方米不稳定,可直接作为泥石流的补给。
“8·7”舟曲泥石流爆发后,山洪泥石流专家前往灾区开展灾情调查。初步确定超强降雨和脆弱的地质环境是“8.7”舟曲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因素。
第一,三眼峪沟存在大量滑坡、崩塌等松散固体物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其中大部分是由7月1879日甘肃文县8级地震诱发的。同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的北缘,靠近天水地震活动带。之前受汶川地震影响,土质比较疏松,遇到强降雨容易形成泥石流。
二是三眼峪沟上游植被以幼林为主,灌草比例高,部分裸露,蓄水能力弱。经过今年夏天以来长时间的严重干旱,表土变得更加干燥和疏松。
三是近期强降雨下,土体强度大大降低,形成坡面泥石流,逐渐带动沟坡上的滑坡岩土,形成冲击力很大的泥石流。在从中上游向中下游汇聚的过程中,地震形成的天然堆石坝会逐步决口,最终导致泥石流增加,破坏力增强。
泥石流引起的短时强降水
根据当地气象台的数据,8月7日舟曲县北部出现了强降雨,而此时舟曲县降雨量相对较小。
“舟曲县气象站记录的降雨从7日22时57分开始,零时降雨量为2.4毫米。0时至1时最大降雨量为6.8毫米,整个持续6小时的降雨过程为12.8毫米。”
舟曲县气象局局长魏新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晚,同样位于县城北部的东山乡区域气象站监测到7日22时至23时的小时降雨量为77.3毫米。整个降雨过程历时9小时,降雨量96.3毫米。”
由于强降雨区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没有气象记录,气象部门只能根据离强降雨区最近的东山区站的气象记录来表述强降雨。
所以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沟降雨没有明确的答案。
两部分节目/书的第二部分
8月7日晚,舟曲县城以北的三眼峪沟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首当其冲的是舟曲县城城关镇三眼峪村和袁玉娥村,处于河中央的袁玉娥村更是满目疮痍。
泥石流咆哮着冲下山坡,沿途袭击了白龙江南岸的北街村、东街村、北关村、南门村、河南新村。几乎没有村民和居民幸免于难。
据调查,三眼峪泥石流最大流量达1.394 m3/s,泥石流冲出山口的瞬时速度达9.8 m/s,冲出的泥石流量为1.5万m3,泥石流过程约20分钟。
除了上述自然原因,还有一些社会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城市化建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大的泥石流,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是泥石流,灾难无从谈起。
自舟曲建区以来,县城一直位于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以前由于人口少,城区集中在白龙江两岸,泥石流危害较小。
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范围迅速扩大,三眼峪沟河,也就是泥石流危险区,相继被开发成城区或居民区。
舟曲县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却容纳了4万多人。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小镇。
发生灾情的三眼峪沟口至袁玉娥村段,河道全部开发为耕地;从袁玉娥村到白龙江,河道完全被房屋取代,只留下中间不到5米的泄洪道。在这场灾难中,河里所有的建筑物都被冲走了。
早在五年前,甘肃《兰州晨报》就用“无处不在的威胁”形容舟曲泥石流灾害隐患。文章指出,“寨子沟、泥水沟、三眼峪沟、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直接威胁县城安全”。
报道称,在舟曲,每年都有道路和桥梁被泥石流冲毁。三次,仅1.978、1.989和1.992,三眼峪沟泥石流冲毁房屋842间,死亡2人,受伤1.94人。
舟曲泥石流频发,不仅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足够重视,反而是对城市最后一块“风水宝地”三眼峪沟的掠夺式开发。
在“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现场,骆家峪沟剩下的半栋建筑建在不到5米宽的大坝上,距离大坝不到30米的地方还有3栋已经完工的建筑,等待着最后的装修。
有人形容“三眼峪沟被泥石流摧毁的面积不到全县的五分之一,却损失了全县一半的财富”。原因是沿江“寸土寸金”,“能在这里买房盖房子的,要么是舟曲的精英,要么是舟曲的富人”。
舟曲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爱辉说,舟曲城区东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人口接近5万,而舟曲县总人口只有13.69万。城市人口密度居全省县级市之首,紧邻甘肃省会兰州。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人河争地现象并非舟曲县独有。中国很多山区乡镇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生态破坏
历史上,三眼峪沟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在舟曲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森林密布的舟曲往往被称为“扬州”、“小江南”。这次灾难的三眼峪,几十年前是一片密林,最大的一棵树要几个人才能抱起来。
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十几岁的时候,三眼峪沟几乎所有的树都是一人抱的大树,树长得很密”;但“六七十年代大量砍伐”,“砍伐最严重的是八九十年代”,“现在水沟5公里内很难看到一棵成熟的树”。
根据舟曲县的记载,经过30多年的砍伐,很多林场的森林资源已经枯竭,没有木材可砍。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采伐和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量25万立方米。
相关资料显示,舟曲县原有林地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1.77万立方米。舟曲森林覆盖率为44.7%,远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48%)和全国平均水平(22%)。
据调查,1998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当地村民利用三眼沟灌木作为取暖等生活的燃料。
而且村民也有挖根的习惯。用三眼峪沟村民刘清泉的话说,每年秋冬,60%的人砍柴,40%的人挖根。“人们烧柴,每年消耗森林资源近65438+万立方米。”
“即使国家十几年前就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即使923林场在三眼沟有保护站,但这两年还是看到很多村民从三眼沟挖树根当柴烧。五六个女护林员只在工作时间呆在保护站,6点钟没人管。”
舟曲县地方志副主编、《地方志续编》副总编裴娟菊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舟曲县地方志的主编和另一位副总编也在这场特大灾难中遇难”,他是唯一一个“侥幸逃脱”的人。
裴娟菊认为,长期以牺牲生态、透支资源为代价的乱砍滥伐,不仅没有引起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反而得到了“充分肯定”:“我们过去为国家贡献了几百亿立方米的木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6月,1990,189750亩森林被砍伐,很多地方的森林变成了破败的次生林。
再加上民用木材,乱砍滥伐、倒卖、侵吞,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65438+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破坏超限。过度砍伐和非法开采不仅破坏了三眼峪沟的植被,也破坏了整个舟曲的生态。更可怕的是,它为可预见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植被的减少不仅降低了地表的蓄水能力,而且增加了坡面径流,更容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1981年,一场巨大的泥石流重创舟曲。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城区被淹。所幸除农田房屋外,伤亡不多。
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这次洪水泥石流灾害和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拦洪坝溃坝
8月12日,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李志恒多次表示,经调查,“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沟、罗家峪沟以上无水利设施,无水库”。
“发生泥石流的山上有两座泥石流拦水坝,于1997开工建设,建成后起到了一定的拦泥石流作用”。"一个* * *有七座拦水坝,这次泥石流摧毁了三座."李志恒说。
8月14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刚刚在“8·7”洪水后离任的三眼峪村村支书杨金超等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走进了本次泥石流的主要源头——三眼峪沟。
从三眼峪沟口到水沟,记者在村民的指认下清晰地看到了6座被水冲毁的拦洪坝,其中3座于1998完工,另外3座今年基本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
本报记者在今年建成的、已被洪水冲毁的两座拦洪坝的坝体上看到:坝体两侧不足一米,内衬水泥砂浆,中间部分约五米,填有石块和沙子;但是没有混凝土,沙子是干的,用手轻轻一点石头就会掉出来。
“拦洪坝纯粹是豆腐渣工程。非但没有起到防洪的作用,反而成了随时溃堤的水库。”舟曲县公安局原局长的两个女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防洪坝,洪水只能沿河流向白龙江,不会有这么大的面积,也不会死这么多人。”
“我们姐妹在这里长大,我们家下面3米的地方就是邻居家的菜地。这个地方的泥石流宽度有500米。如果防洪坝垮了,泥石流根本到不了这里。”两姐妹哭着说:“就算弟弟和母亲遇难,至少下游那么多无辜的人不会被泥石流淹没。”
舟曲县政协委员杨秉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更是直言不讳:“今年建的大坝是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近10万元的防洪工程,4个防洪大坝,只用了400吨水泥!”杨秉诚表示,他愿意“为自己所说的话承担法律责任。”
杨是一名工程师。他说,“粉刷一面8000平方米的墙至少需要500吨水泥,而这个防洪坝长120米,高8米,底部6米宽,顶部2米宽……”
他还指出,三眼峪沟拦洪坝工程不仅偷工减料严重,而且存在重复承包现象。对此,杨炳成专门向舟曲县环保局反映,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看到,舟曲县综合防洪工程三眼峪沟项目中标单位为甘肃广林建筑安装有限公司,造价58795438+05.5438+0元。
关于三眼峪沟防洪坝项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多次联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希望采访舟曲县环保局相关人员,被告知“环保局长患癌急需手术,其他相关人员均不知道该项目”。
此外,三眼峪沟山体采矿、采石、弃渣,6座被水冲毁的大坝也为本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松散物源。
预警漏洞
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前方工作组的一份调查评估报告显示,三眼峪泥石流灾害中共有体积超过20立方米的巨石100余块,冲出沟壑的最大石块直径7.5米,体积290立方米,重量770吨;从沟口算起,泥石流冲击带长约2.3公里。
8月14日上午,本报记者前往三眼峪进行实地采访,正巧遇到山洪研究室主任陈宁生博士一行进行调查。他们测量出三眼峪大峪沟口最大的巨石有800立方米。
老伙计冯昌义说,这块巨石原本是“平躺”在上游300米处,被洪水冲得倒过来的。老人说上面有一个天然的石坑,呈鱼形。雨水多的时候,坑里全是水;天气越干燥,水越浅。多年来,当地人经常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岁月质量。
舟曲所在的白龙江上游是中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发育区之一。舟曲县位于白龙江左岸支流小水沟、龙庙沟、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南峪沟等5条泥石流沟的堆积扇上,极易发生泥石流。
从1823到187,三眼峪沟已发生12次大规模泥石流,对县城造成危害,小规模泥石流较为频繁,约3-4年一次。
1992年6月4日,舟曲暴雨骤降,引发了5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344间房屋被毁,87.73公顷农田被毁,87人伤亡。
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是该地区历史上最大的泥石流灾害事件。本次泥石流最大流量为1394立方米每秒,山口出口泥石流流速达到9.6米每秒。
8月11日,舟曲再次发生泥石流,当地国土部门称之为“成功避险的范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国华:“看来我们的预警系统在这次反复发生的泥石流事件中非常成功,确保了没有人死亡。那么,在几天前刚刚发生的‘8·7’泥石流之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有没有发挥作用?”
张国华回复,6月5438+01的泥石流在我们的监测范围内;“8·7”泥石流前,全县有56个监测点,56名监测员负责监测;每个监测员交600元,负责一个监测点,看每天的变化,定期做报告。发现险情后,班长负责上报,或者正式报警组织群众疏散。
张国华说:“‘8·7’泥石流是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口的山洪灾害,发生在我们的预警监测点之外。所以我们的监视器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本报记者在《舟曲县重点滑坡泥石流防治计划表》中看到,涉及城关镇的原有56个监测点有两个:一个是索尔头村,一个是镇崖头村。监测人员分为和张,监测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城关镇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仍然没有出现在新增的三个监控名单上。
泥石流最大的特点是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爆发主要是由持续降雨、暴雨,尤其是暴雨的集中降雨激发的。
因此,泥石流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的时间规律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因集中降雨的时间差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月,尤其是7、8月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