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写高考志愿填报的最新信息

录取批次录取考生以考生成绩和所报志愿为准。目前,我国高校分为几个批次,包括“提前批”(主要是外交和军事院校)、“第一批”(重点高校)、“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第三批”(专科或专科,但本批次是浙江等省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特殊批次)、“第四批”(但在浙江等省,本批次是专科批次)、“第五批”(在浙江等省,本批次是高职院校的批次)等。具体的批次名称和批号可能因省而异)。填写想进的大学,每批可以选择4-6所学校志愿。各大学自行决定各省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和名额。符合分数要求的考生,按照志愿顺序被大学录取。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是1。部分地区要求考前填报志愿。即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2、部分地区实行考后评估填报志愿。即在高考结束到公布分数这段时间内,考生根据发放的标准答案预估自己的考试成绩,并根据预估成绩填报志愿。3、部分地区实行加分后填报志愿。即考生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分数线后填报志愿。这三种制度各有利弊。录取方式:(1)考生电子档案考生电子档案是保证网上正常录取的基础,包括报名信息、体检信息、志愿信息、成绩信息。考生报名表、体检表、学校、志愿表和考生各科考试成绩是电子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报名信息中的可量化信息和志愿信息是通过涂好的信息卡用光电阅读器读卡制作的;图像信息用数码相机采集,采集前会通知考生做好准备,老师协助核对;不可量化的文字信息是通过键盘输入收集的,这项工作要仔细核对,避免出错;体检信息由体检专业人员和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据体检表采集;所有原始材料要留存备查,所有电子档案信息要绝对保证与纸质档案和考生自身情况完全一致。(二)网上录取计算机网上录取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招生管理模式。网上录取首先要求省级招办将考生信息数字化,即将考生报名、体检、成绩、志愿等基本信息制作成电子档案存储在电脑中。在招生过程中,省招办将按照高校提出的转档比例,通过互联网将合格考生的电子档案传输至招生机构。招生机构将通过联网计算机查阅、审核考生电子档案,提出是否录取的意见。省招经审核后,办理录取或提档手续。这种招生方式与人工操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将普通高校的招生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纸质媒体文件流通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电子信息流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模式,是高校招生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目前计算机网上录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远程网上录取,一种是现场网上录取。远程网上录取是指高校不再派招生工作人员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现场参与录取,而是在高校内设立录取场所,学校与省级招办使用专门的应用软件通过网络建立联系,完成录取工作。现场网上录取是指招生院校的工作人员仍驻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现场,在录取现场的计算机局域网上完成招生工作。录取流程和远程网上录取完全一样。计算机网上招生促进了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大大提高了招生的效率和准确率,为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是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顺应了科技进步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招生录取工作的健康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认可。网上录取十步曲(1)省招投档根据当前批次和当前志愿投档。(2)学院浏览考生档案后,学院领导先登录计算机系统,认证后即可浏览考生档案。(3)回收团队成员的档案。组长可以监控和浏览候选人的注册和退出。如果发现队员不履行职责,可以回收队员档案。(4)录取和退档考生对于拟退档的考生,院校必须注明或说明退档原因;对省招有异议时,向高校提出录取复议或退学复议。(五)调整计划数在计划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高校可根据生源情况调整其招生专业之间的计划分配。高校可以不经省招办审核,在专业之间调剂计划数。(6)申请补充档案如果省里报送的档案已全部录入并退回,招生计划数未完成,高校可以向省里要求补充档案,同时也可以在图书馆查询报考该校考生的生源。录取全部志愿后,如人数仍不足,可在核对考生生源过程中设定较低分数,提交省招办审批后等待,或向省招办提出生源调整方案,由省招办调整分数线并备案,或统筹安排服从志愿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到高校录取。省招办也会主动降低分数线或者把服从志愿的考生分配到高校,把生源补充到高校。高校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是否有新考生。(7)申请审批和备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需要招收指定考生(如体育尖子运动员),高校必须向省招办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可以指定多个候选人,但每个候选人应说明申请批准的理由。(八)申请“录回”被误录取并已报省招办审核通过的考生,可向省招办申请“录回”,经省招办审核同意后予以辞退。(9)高校招生计划完成后,可向省招申请结束录取,省招审核通过后自动退出。省招办终端的打印机打印出招生名单。(10)审核回复包括补充档案审核、审批文件审核、计划数增减审核、提档审核、录取完成审核。多组合专业评分法1。各级院校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当同一年级存在多个志愿顺序的考生时,不同志愿顺序的考生之间的预分级排队方式。有三种选择:(1)预分时优先考虑志愿最高的考生;(2)分数优先考虑考生基准分数;(3)在一起考虑考生志愿和分数时,需要先明确志愿之间的分数,然后从两个志愿考生的基准分数中减去“1,2志愿等级”,从三个志愿考生的基准分数中减去“1,2志愿等级”,再减去“2,3志愿等级”,…,然后按照最后的基准。2.各级专业志愿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专业志愿顺序与考生专业评分时的评分顺序之间的关系。前者的“各级院校志愿之间的关系”是指考生的院校志愿,而“各级专业志愿之间的关系”是指考生的院校志愿内部的专业志愿。有三种选择:(1)专业志愿顺序相同的考生不处理,下一个专业志愿不处理。具体来说,首先按照“各级院校关系”定义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所报的第一专业志愿对每类考生进行分类,按照基准分数对专业进行排队,从而筛选出计划满的专业,为计划不足的专业寻找空缺。处理完第一大志愿后,将所有未确定的考生按其第二大志愿进行分类,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处理完所有志愿。之后,如果提前设置了“允许调剂专业”,则按照“各级院校关系”的方式,从高到低将被调剂专业未确定的考生调剂到空缺专业。(2)分数优先法总是照顾未确定考生队列中的第一个考生,在考生队列中的第一个考生安排专业之前,不考虑第二个考生。所以对于队伍中的第一个考生,先看他的第一个专业志愿,如果他的专业没满,那就安排在这个专业,如果满了,再看下一个专业志愿,直到该考生的所有专业志愿都处理完。对于同一个学院的志愿,被分数优先法拒绝的永远是低分考生。(3)按专业级差考察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如果第一志愿专业已满,则从预设的相应级差中减去考生的基准分数,生成新的基准(级差)分数,并根据该分数插入考生队列的相应位置,完成对该考生的处理,取队列中下一个考生。此时仍有考生未安排专业,但考生属于专业调剂,允许提前进行专业调剂,所以会优先调剂到空缺的专业。如果不服从调剂或提前允许专业调剂,考生仍处于“未分类”状态。3.当调剂专业的考生所报的专业志愿全部不能满足时,可以进行专业调剂:选择“专业调剂”功能,是指在所有专业志愿评分后,系统会自动将进行专业调剂的考生分配到未满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