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国家政策

水利部正在考虑是否将海水淡化纳入水利部总体规划和地方水资源配置等相关规划。因此,水利部2014的一个重大项目是“我国海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1年7月25日起,水利部组织相关课题组在天津、大连、青岛、浙江、厦门、唐山等6个沿海省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此次调查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海水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除国内研究外,研究团队还将邀请海水淡化专家到海水淡化相对发达的国家进行研究,如以色列、美国、日本、西班牙等。业内分析,相关研究报告将为海水淡化纳入国家规划和地方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0余套,设计能力60万立方米/日,年均增长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反渗透海水膜、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取得显著进展,海水淡化率从99.2%提高到99.7%以上;产业发展条件已经具备,海水淡化市场基本形成;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对海水淡化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够等问题。因此,统筹规划,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根据《意见》精神,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改办[2012]3867号)。

此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1部委参与的《关于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已完成多轮征求意见并提交相关部门,有望于今年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国家发改委还将发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海水淡化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扶持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未能将海水淡化纳入水资源配置,海水利用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海水淡化相关政策难以推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国家能够给予海水利用工程与国家公益性水利工程同等的地位,将海水淡化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将极大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国家的重视,海水淡化有着广阔的前景。据预测,中国的海水淡化能力将在未来五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00万~ 300万吨/日,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公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多个城市、产业园区、海岛入选,提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这是2012年底国家出台《海水淡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后的首个配套政策。首批名单中入选的城市和岛屿都在努力建设海洋经济,这标志着海水淡化将发挥海洋经济优势,进入投资加速阶段。据市场分析,“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行业投资需求有望超过200亿元。

根据试点名单,浙江省舟山市、深圳市入选试点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和渤海新区、河北沧州入选试点园区,浙江省芦溪镇(岛)入选试点岛,杭州市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入选产业基地,天津SDIC津能发电入选海水淡化及供水试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入选苦咸水淡化试点。

政策要求,试点单位要积极推广海水淡化水应用,优先将海水淡化水用于城市新增用水;在保证公共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将淡化水作为市政供水的新选择;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试点单位大多是国家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地区。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提高,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超过7万亿元。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渔业、石化产业和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