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_环境成本的问题与对策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中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方针。因此,必须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为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从县域经济的概念来看,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但是,在快速发展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分析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缺乏协调。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县域自身的经济基础有关,经济基础好的资源丰富,资金充裕。而且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城市经济,这种差距日益明显;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存在“两层皮”问题,城市无法发挥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客观上还存在城市市县争项目、争资金的现象;市县之间在产业整合和分工上没有合作机制。

1.2传统农业效率低下

所谓传统农业,是指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目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具有以下特点: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业的发展追求片面的产值和产量增长,忽视市场需求和相关的农产品质量、结构升级和效益;农业种植、加工、流通脱节,利益关系异化;呈现分散的小规模家族经营模式;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人口等因素限制,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足,劳动力口碑导致农业效益差。

1.3县域产业带动作用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缓慢,总量小,档次低,主要体现在深加工能力差,仍以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主要模式,缺乏具有带动功能的深加工企业;其次,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不足,优势产品不足,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积累和提高能力,制约县域工作的发展;最后,县工作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

1.4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从民营经济角度看,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以餐饮业为代表,主要是家族经营模式,管理不科学,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混乱,市场前景堪忧。同时,自身资金不足,还贷能力差,信誉不足。

2.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解放传统观念,树立新观念

改革要从观念入手。在新时代,县域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经济的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说,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理念和制度。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这是推动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同时,要注重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突破传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2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自身优势,立足现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注重特色经济培育,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县,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宜农、宜业、宜商、宜游。在发展中,要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加强骨干企业的培育,形成独特的特色,打造品牌,使县域经济发展由多元化转向特色化,突出优势产业。

2.3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龙头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发挥主导产业功能,不断扶持壮大,形成规模化经营。要把有全局、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同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优势,鼓励工商投资兴办龙头企业,组建贸易、农业、工业、农业、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龙头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主动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成为龙经济发展中真正的龙头企业。最后,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选择最适合县域发展的模式,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化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镇转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要在县域经济工业化过程中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产业与城市工作的分工,坚持工农合作,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强农工加工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吸收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此外,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县域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2.5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以民营经济为重点。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作用。其次,政府应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扶持县域经济的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应用,引导集约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与国有企业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将县域经济私有化,并与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形成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之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

结论: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多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

李伟民。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J].中国统计,2005,01。

[2]凌尧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林雪出版社2001。

[3]余。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农村管理,2005,03。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