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

常州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摘要:“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按照“互利互惠、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诸多障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必须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本文阐述了常州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就和不足。借助机帆船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其机理,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一、江苏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工业比较发达,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快。近年来,常州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注重发挥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2007年以来,在市政府的组织下,常州中小企业与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产学研100余场,引进先进技术3000余项。常州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展示交易会”。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0多名专家到场,2500多家中小企业参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近亿元。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常州中小企业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产学研合作开始走向实质性。常州中小企业一直遵循市场经济的思路,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成果产业化和科研机构商业化,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在智能装备、机器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据统计,常州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攻关,* *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710项,市级科技项目3107项,* *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R&D中心70余个,其中常州中小企业和中国科学研究院* *个。全市80%以上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625家中小企业建立了“两站三中心”,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284家。目前,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共赢局面。?

二、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哪些不足?

(一)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重视学术与技术,重视成果与转化。大多以发表论文和作品、完成科研项目为目的,追求学术价值和职称评定。科研开发意识不强,市场化动力不足。主动要求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被研发”现象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或愿意承担产学研合作中的部分风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基础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目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大多处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层面。有些成果即使通过鉴定也无法产业化,与企业期望的科研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并产生经济效益不匹配。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我国约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80%)。因此,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使其具备产业基础,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

(三)产学研有资金投入。大多数西方小国都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金。目前我国还没有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缺乏持续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现有的项目资金,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太少,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R&D费用的划分和利益分配上目标值相差甚远,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申报此类项目资金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产学研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政府,风险投资规模较小。吸收社会风险投资介入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加剧了产学研合作资金短缺。?

(四)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是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政策引导和意见上,而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实质性推动和保障作用的法律法规非常匮乏。比如配套的实施细则、协调监督机制、税收、信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等都非常不到位。?

(五)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参与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吸引劳动力就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从无到有。虽然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大多数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科技和管理水平不高,中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还很不足。它们的中介、调节、辅助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很多成果难以实现转化。第三,构建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目前,常州中小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产学研的组织形式松散,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合力。发展的阻力没有规避机制,极大地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我借助机帆船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船新的动力学模型,全面体现了中小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和协同推进机制,如下图所示:图中实线箭头代表动力,虚线箭头代表阻力。产学研合作创新与协同推进机制分析如下:

1.驱动力(利益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基本驱动力。没有兴趣,就不需要合作研发。评价产学研合作是否成功,要看双方最终是否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共赢,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

2.驱动力(技术进步):技术层面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规模。产学研合作是双方以科技产业化为长远目标,以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分工为方式的产业创新过程。

3.引导力(市场引导):市场需求决定产学研合作的方向。研发的方向、人才的选拔、政府的支持都是和市场、经济效益挂钩的,要把市场和研发有机结合起来。?

4.支撑力(资金支持):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引导,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我国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较少,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5.驱动力(技术差距):产学研三方的技术差距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弱。技术差距使产学研合作成为必要和必须,这将促进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6.助力(环境力):政治、资本、法律、孵化、中介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助力。政府、金融和法律部门的支持,以及孵化器和中介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动力。?

7.偏差角度(动态偏差):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存在偏差。能够提供给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大多不能满足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需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8.损失(流通阻力):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造科技成果的认知偏差、泄漏和模仿削弱了合作动力,科技成果模仿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9.逆流(环境阻力):目前产学研与中国的融合还不够紧密,在政治、资本、法律、孵化、中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导致合作短期化、形式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能否扬帆远航,关键在于: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驱动力、推进力、导向力、支撑力、拉力、助力形成合力,弱化动力偏差、循环阻力、环境阻力。四。研究结论加强产学研合作,“产”是主体,“学”和“研”是基础,“合作”是关键。常州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点是增强动力,形成合力,削弱阻力。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通过以上研究,我认为:

1.中小企业应成为R&D投资、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紧密联系,通过创新合作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驱动力、带动力、导向力、支撑力和拉力,形成合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

2.中小企业"产学研"应依靠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完善法律制度,发挥孵化器作用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外部力量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快发展。?

3.中小企业要做好产学研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技术偏差、流通阻力和环境阻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无形资产评估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清除阻力。

参考资料:[1]宁陵,张玉强。面向企业的产业合作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8)。[2]魏,,林祥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分析[J].学术交流,2010 (66 M .项目管理体知识[m].伦敦:项目管理协会,2000年。[4],冯峰,张,,杜宇能.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7)。[5]张振海,陈红喜。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等教育,2010(4)。[6]FritschM,Lukas R . Who cooperations R & amp;d?[J]。研究政策,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