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传媒业推向了低俗时代
转动
今年以来,无论是被采访人改稿,还是部分媒体无视灾难性报道中的悲情和不可思议的滥交,都是媒体行业低俗化的表象。这些低俗行为之所以能够不耻下问,源于低俗时代媒体正常的专业性和职业表达能力差,没有实现正常的报道,没有通途,自然就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只有低俗的时代,低俗的社会,才会产生低俗的传媒产业,然后互动。传媒行业的低俗化又一次加速了社会的低俗化。
我在《传媒业进入低俗时代》一文中提到,传媒业中市场化的媒体和感性的从业者,曾经以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抵抗着社会低俗化的感染,让这个行业赢得了或多或少的职业尊严,为这个日益低俗的时代和行业涂上了一层玫瑰色。
而当向上向前变革的动力逐渐消退,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法治等正常的现代文明体系,还没有建立起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恶势力结成了人与人的神圣联盟,权力与资本横行。反抗者要么消失,要么漂浮在大海中,无权者要么顺从,要么愤世嫉俗,要么不受保护。毕竟他们抵挡不了整体低俗化的大潮。
传媒行业的低俗化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我死后,洪水泛滥也没关系。这样一句在中国被广泛引用的话,成了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蓬帕杜夫人绝不会想到,她在中国有这么多虔诚的信徒。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理想主义已经烟消云散,在痛苦的困惑和犹豫之后,迅速崛起的是对财富和权力的信仰。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唯物主义,尤其是眼前的功利主义,从羞怯走向傲慢,最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主流价值观。
从国家的内外政策,到政府、学校、医院等公共事务部门,到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再到个人生活,眼前功利主义几乎充斥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偏远山村除外)。从上到下,人们都以此为标准。
所以,逻辑和现实的结果是,我们社会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质量、医患冲突、腐败等等,都与此有关。不是说我死了以后洪水可怕,而是我移民以后赚了钱疯狂消费以后洪水可怕!
那些挂在嘴上、印在纸上、刷在墙上的义正言辞,严丝合缝,假时真,假时假,让人看到这个社会的荒谬和背后的即时功利的本质。
这种价值观的盛行,伤害了包括媒体行业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内心的敬畏,失去了为构建正常社会承担公民责任的信心和行动。随之而来的是耻感和底线的反复突破和无限降低。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媒体人从无知到贪婪,成为为眼前的利己主义摇旗呐喊的盟友。
功利主义所到之处,也是人文关怀被放逐和驱逐的地方。
看看那些成功的报道,有太多值得反思和探索的地方。
利己主义,甚至是直接的利己主义,都不是罪。中国式的即时利己主义很可怕,因为没有法律约束,却有权力纵容和追求。
法治体系未建立,人治大行其道,社会管理失控,导致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普遍缺失。违反法律和规则契约的成本低,人们失去了对外部约束的敬畏。
在媒体行业对与企事业单位冲突的具体报道中,很少看到通过法律正义解决冲突的。即使法律介入,也是有意识的选择性执法,最终发挥作用的也不完全是法律的正义。
权力是冲突的最终裁判。
虽然职业的荣耀和敬畏曾经影响了媒体从业者,但他们也有人性的弱点。传媒行业怎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中国传媒业是一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有一定的政策进入门槛。其“人治”的管理特征尤为明显。
虽然没有新闻法,但中国仍然有一部宪法、其他法律和一些行政法规。过去对媒体的管理追溯到过去,虽然也很粗暴,但至少要符合既定的规章制度,维护法律法规的面子。但是现在从微博上删帖,限制报道内容,甚至处理人,一方面是沉默,一方面是手段粗暴,毫无根据。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不仅政治超越了法治,而且有凌驾于法治之上的力量,导致第一只老鼠两端的媒体人,难以抉择。这也是我20年职业生涯最郁闷的时候。
那些没有感情,抛弃职业判断和职业操守的人,往往能赚得盆满钵满,流连于高层住宅,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年来媒体为此受到惩罚的次数微乎其微,或者说可见一斑。
相反,在坚守职业立场的职务行为中,往往有媒体和从业者因为得罪了一方的权力和资本而成为受害者。从早些年的《北京青年报》到《商业周刊》再到其他声音不断被削弱的媒体,从被流放和被迫流放自己的同事的命运,从社长主编的可笑检讨,人们可以看到坚守者的不幸和顽强的命运。
无论是出于政治和个人利益,还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以负面教育,为了保持人文关怀和专业水平,坚持那些坚持的人的命运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一正一反的命运故事,锲而不舍者畏,屑而乐。人性的弱点,在面对这样的打击和诱惑时,自然会被放大。同时,从业者抛弃情怀,玩世不恭,也是媒体低俗化的开始。
毫不夸张地说,传媒业低俗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没有法律保护的自由表达空间,正常的报道无法实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几率大大增加。
传媒行业仍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一个不公平的市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有的追随政治,有的追随资本,有的自娱自乐,有的坚守良心。如果在一个有法律的正常社会,这种多样性也是正常社会的媒介生态。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官办媒体,是跟政治走的,占据了媒体中最大的公共资源。在享受财政供给的同时,从发行到广告,再到有偿报道,隐性和显性地享受着地方和企业的孝心,变相洗钱,但其内容却自我标榜,自命不凡,却很少受到约束和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助长了对社会美德的破坏。
对于市场化的媒体来说,在过去社会改革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自身的探索,无论是编辑还是管理,都曾经有过百花齐放的日子。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有过自己短暂的管理黄金时代。
但随着经济下行,市场化的媒体既没有官办的传统媒体,也没有新媒体打开资本市场。在畸形思维下,传统的市场化媒体经营模式已经基本切断了媒体与资本市场的正常联系,使得市场化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力下降,只能依靠企业的广告投放和其他市场活动的费用来支撑其不断增加的成本。经过多年的努力,神农再生已经无力回天。
再加上近年来媒体业态的变化,新媒体的兴起分流了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和市场,分流了人力资源,增加了传统市场化媒体的压力。
近年来,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传统管理日益停滞不前。
传统市场化媒体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加。一个要活,一个要发展。虽然我可能不愿意活下去,但是想找到更有尊严的方式也不容易。
在高度功利的旗帜下,很多媒体从业者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愿意坚守贫穷,以士报国,但手中只有笔如刀,然后就渴望物质利益。这种变化与媒体的庸俗化同步,但也与中国社会的庸俗化同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带来的新经济模式,让整个社会有了一夜暴富的欲望,传媒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新媒体的创业传奇,高薪,故事丰富,扭曲了传统媒体人的心理,最后他们的行为也开始扭曲。尽管仍有许多信徒
互联网媒体也助长了传媒业的低俗化。一方面是抢眼球,另一方面是求速度、降成本,导致媒体行业专业探索的意愿急剧下降,网络的匿名表达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实名下的责任和压力,自我放逐。
其实,它吸引眼球的标题并不是网络上的首创,而是过去文艺、法律、制度的娱乐式报道的残余,原本是媒体行业所不齿的。但现在变成了政治正确,也叫互联网思维。
不仅是传统媒体低俗化,很多即时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社交媒体都急于成功,建立自己的王国,他们肆无忌惮地践踏知识产权,这也显示了低俗化的特点他们更注重商业而非媒体。我以为建立在新技术新平台上的新事物,可能会把传统媒体丑陋的一面丢掉,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有些失望。
至于新闻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更是愈演愈烈。我不需要谈论细节。
所以选择随波逐流甚至随波逐流是有心理基础和现实压力的,是有更现实的途径的。
很难想象,没有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相的努力,媒体还能获得自己独立的人格,有存在的价值,被尊重。
传媒业整体低俗化的背后,既有成功,也有政治压力下的冷嘲热讽。
虽然不乏对权力和正统的反叛和解构——但是,方法不当会阻碍正直的眼光。
赫尔芩是对的。旧监狱的砖和瓦永远不能用来为人民建造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