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知识产权法律文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制度保障,打击侵权行为。国家应进一步将知识产权与科技、教育和经济政策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引导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创新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首先要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做好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深入基层,面向广大公众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和文化环境的营造。比如,可以结合每年的“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营造知识产权法制文化氛围,形成系列专题活动,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信仰的价值理念。

发挥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作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既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不仅应该是专业教育,还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加强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虽然大部分高校都为非法学专业开设了知识产权通识课程,但这远远不够。这些通用课程要进一步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使这些课程既专业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在相关理工科院系开设相应的知识产权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实际上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专业拓展。

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主体作用。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注重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将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社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创新研究的良性循环。这样,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权利人就会深刻认识到创新的价值,享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切身利益,进而在观念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法律文化中。

重视知识产权培训,探索更合理的培训方式,设置更科学的培训内容。知识产权培训在全社会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可以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衔接,将高校的前沿知识产权理论和理念与社会的知识产权实践相结合,从而将知识产权法律文化的培育根植于社会环境。在实践中,要制定规范系统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层层推进。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摆脱“实践问题远比法律理论问题重要”的误区,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文化教育,逐步将保护知识产权融入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我们要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知识产权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这一制度的完善是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绝不是简单的法律移植,它必须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知识生产者的投入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通过适当的限制和利益平衡措施,使相关公众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并愿意在承受范围内向权利人支付相应的对价。只有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继续完善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使公众逐渐认识到这一制度的意义,并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的守法意识和行为,从而为知识产权法律文化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