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违法吗?

1.代购违法吗?有什么风险?“代购”不等于“违法”,需要把握一定的界限。普通人出国可以买点东西,不用交税也能享受一定的福利。另外,代购业务也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进行。比如一些代购网站从国外采购国内稀缺商品,然后通过快递送到客户手中。他们会在最终价格中含税,或者顾客签收时再补税。这个也没问题。“海外代购不违法,逃税才是犯罪。”按照海关的规定,5000元以下的自用物品是免税的,但如果转卖牟利,就是商业用途的物品,即使少量也不能免税。其次,要看带回国超过5000元的物品是否已经申报。对于进出境的个人物品,海关以“自用、合理数量”作为验放的基本原则。自用是指旅客携带自用物品,赠送亲友,而不是出售、出租牟利或收取雇佣费,合理数量是指海关根据旅客的旅行目的和停留时间规定的正常数量。最后要看代购是否合法,或者是否申报纳税。根据我国《海关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个人携带进出境的行李物品和邮寄进出境的物品,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如果网上买家故意逃避海关检查,或者以自用的名义通过海关检查,但实际用于销售,严格来说都属于逃避关税的行为,涉嫌走私。一般来说,代购就是找人帮你买你需要的商品。原因可以是本地买不到这货,本地这货价格比其他地区贵,也可以是为了节省个人时间和成本,请人帮你买,送货上门。二、法律风险1,熟人海外代购。熟人去香港或者国外,会被要求买一些商品,大多是化妆品、手表之类的小奢侈品。这是熟人的海外代购。熟人海外代购很常见,在所有海外代购中风险其实是最小的。但即便如此,熟人海外代购仍可能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如果实际买家指令不明确,名义买家购买的商品不符合其要求,这种情况下,根据代理制度,实际买家只能自己承担损失,不能直接要求海外零售商退货,因为不是买卖合同的直接相对人。其次,如果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缺陷,甚至对商品使用者造成损害,实际购买者向海外零售商索赔存在两大障碍,即法律的适用和合同的相对性。就法律适用而言,由于名义买方与境外零售商之间的购货合同是在香港等地订立的,可以适用香港当地法律,而损害发生在内地,可以适用《民法》(2021.1.1.1生效)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能涉及法律适用的冲突。另外,如果要援引民法典,名义上的买方是合同的当事人,实际买方直接起诉零售商违约。鉴于合同的相对性,原告的身份会受到质疑。2.专业私人代购。专业代购的代购方和代购方并不熟悉,他们的信用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保证。作为消费者,你需要面对的是不能见面的买家和不能见面的卖家。风险自然高于熟人海外代购。专业私人代购一般是建立网上虚拟店铺的形式。买家往往是经常出差的个人或导游。他们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是私人代购行业的主力军。由于准入门槛低,专业私人代购服务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专业私人代购比普通网购多一道购买程序,不可控因素更多,对消费者来说更缺乏保障。前面提到的熟人海外代购的风险,如国际私法的冲突、合同的相对性等,在专业的私人代购中都有所体现,甚至更加明显。此外,职业私人代购也有其特殊的风险:一是职业代购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过多的差价利润,损害被代购人的利益;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尤其是个体店铺,在代购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代购者很容易逃避,代购者很难与国外商家直接接触,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第三,大量专业私人代购可能涉嫌偷税漏税,违反国家税法。许多买家以个人物品的名义购买商品,以逃避关税。但经过多次出入境,累计携带的货物已经足够满足征收关税的条件。3.官方代购。官方代购的购买者并不是自然人,主要是一些大型网站,互联网是官方代购的主要媒介和手段。消费者实现官方代购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大型社区论坛:主要针对细分消费群体;二、综合类电商网站代购平台:主要针对有综合类网站消费习惯的消费群体;三是专业代购网站:主要针对相对固定的高端消费群体;第四种是“银行支持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类型的采购网站。因此,官方代购的主要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网络的潜在隐患。对于网购消费者来说,风险往往在于商业信用、产品质量、投诉和退货。对于代购网站来说,可能还要面临涉嫌逃税的法律风险。此外,许多产品的销售会引起知识产权问题。更麻烦的是,一旦购买的产品遇到涉及商品卫生安全的问题,由于没有卫生许可证,购买者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