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霞的事迹
1918年,魏振皆先生东渡日本留学,晓霞先生又从每月3块大洋的薪水中拿出2块资助自己的学生。正因如此,魏振皆先生每次返乡,都是在几里以外就下了骡车,先徒步去给晓霞先生请安,请安后后才回自己的家。1941年,晓霞先生返里赋闲。作为一位资深教育家,他并未因身离公职而终止自己挚爱的事业。在目睹了家乡村塾教学设施简陋、课程单一、内容陈旧等落后状况后,他顿生创办公学的念头。他的主张得到了家乡乡绅耆人杰和父老乡亲的赞同与支持。于是,他倾尽家私和一批社会贤达多方奔波,日夜操劳,仅半年多时间,就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所较为完善的新学校,同时并转了原村塾师生,正式成立了皋兰县蔡河乡中心小学,晓霞先生出任校长,并兼任国文、历史、德育、体育、音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此,文山人倾情教育之风顿起,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一批批文山学子遍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拉牌”这个不起眼的小地名也从此被“文山”这个声名鹊起的称谓所代替。1946年,晓霞先生因勤于校事而积劳成疾,在病情严重到不能进食进水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将第一期毕业生的试卷带回家中,挑灯伏案,细心批阅。由于疾病的折磨,晓霞先生连第一届毕业典礼都未能亲临主持,就溘然倒在了学生的作业本上。噩耗传来,全村震惊。著名书法家魏振皆先生用颤抖的双手将亲笔书写的“德笔文翁”的牌匾悬挂在灵堂上。人们看着晓霞先生病重时留下的照片和背面以“笑霞”自称题写的小记,才真正体会出了他“莫愁残阳已落尽,笑看朝霞铺满天”的磊落胸襟。
热爱教育事业的人,首先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晓霞先生一生清廉刚正,热爱祖国。在他年轻时,就曾著有《讨伐袁世凯》《讨汪逆精卫檄》等文章刊登于当时的《民国日报》,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文山学校建校初期,正是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的时期,晓霞先生及时利用周会和各种集会,对全校师生和众乡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创作了文山学校校歌: “尊师训,乐友谊;明礼义,知廉耻。劝大家起来***同努力,教学相长俱受益,卫国保家御外侮。切牢记三育智仁勇,民族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普天同庆抗战胜利时,文山学校一片欢腾,晓霞先生亲笔撰写了《抗战八年》一文,在师生中进行宣讲。作为一名民主人士,他创办文山学校除了教化乡民、造福桑梓之外,还为学生中的中***地下党员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建校之后,他从省城聘请了几位学识渊博的教师和很有教学经验的地下党员来校任教,给当时的学校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有力地强化了学校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羁鸟恋旧树,池鱼思故园。”作为被文山这块热土所养育的儿子,晓霞先生时刻不忘自己的父老乡亲。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在省城教育界的地位,多次抵制了国民党在文山村抓壮丁,有力地保护了村民的利益。在国民党抓壮丁的时期,没有一个文山人被抓走。1941年,他以文山村保长的身份,独坐村口,组织村民,抗缴国民党的盐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文山村生活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无医无药的痛苦,于是,在兴学之余,他精研中医中药,徒步跋涉,免费为村民送药治病,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晓霞先生精通文艺,工于书法,每逢春节,都免费为村民书写春联,并组织村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给贫穷的文山村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晓霞先生以崇高的师德和刚毅的品行谱写了自己无悔的人生。为了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的学生特意书写了一首藏头诗纪念他:
深谋远虑兴教育,
切意运筹掷地声。
怀才树德担道义,
念知育人夫子心。
晓看文山新颜变,
霞光耀地化为春。
先辈创业艰且贵,
升华还须后来人。(魏霞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