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哪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创新资源正加速流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一个新的全球硅谷或者新的全球科技中心将在这里崛起。我们能否为科技中心建立新的标准取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能力能走多远。

1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基金会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完善,产业门类丰富,为全球创新资源在湾区聚集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如广州开发区近三年引进钟南山、石等高端生命科学人才50余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近30个,产值超千亿元。

二是产业创新平台不断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在港、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8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和16个863基地,在利用内资、吸收外资、扩大城市经济效益和规模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这里有200多所大学和200多万大学生,包括HKU、HKUST、HKCU、CUHK和华立等著名大学。

第三,跨界创新的核心走廊已经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可试点建设“鼓东北科研开发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科技园-福田保税区-深圳南山科技园-深圳前海科技金融区-东莞松山湖高科技园区-广州科学城”跨境创新核心走廊。

第四,创新人才聚集现象持续出现。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优化和改善的营商环境促进了人才的集聚。作为湾区重要的核心城市,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2018年分别新增40.63万、49.83万、65.438万+05.2万人,占2018年广东新增常住人口的22.9%、28.2%、8.59%。特别是深圳计划引进超过10名诺贝尔奖科学家,设立超过10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建设超过10个海外创新中心。

2粤港澳大湾区缺乏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

一是湾区科技资源现状没有梳理,没有制定路线图。由于湾区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城市间竞争加剧,湾区存在三个独立的关税区,使得湾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创新资源的整体聚集和创新链、产业链的布局。

二是存在“卡脖子”问题,需要突破。通过系统分析湾区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技术约束明显的领域和环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第三,复杂多样的合作分工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湾区企业大多热衷于贴牌生产,产业技术进步仍依赖国外,科技含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少。

四是企业资源整合者的作用有待加强,促进科学家实验室与企业家的沟通渠道,推动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湾区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提高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契合度,为湾区注入活力。

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资源聚合倡议

一是继续推进湾区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要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形成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创新网络,实现复杂的创新空间分工。相应地,它还需要建立高科技产业网络、创新基础设施、空间载体和平台网络以及全球创新价值网络。突出产业链前后尤其是上中下游“隐形冠军”和行业巨头的逐渐聚集,有利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识别创新种子企业,通过孵化器促进有潜力的初创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逐步成长壮大。一方面,这些为东莞带来了许多重大项目,为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同时,这些重要创新资源的集聚也形成了吸引基础科学技术的基础,大学、风险投资和R&D机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圈。

第二,推进多层次互联科研机构网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集聚创新要素,也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实验室和科技工程中心。特别是争取布局更全面的国家科技中心(如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设备、秦天计划综合研究基础设施等。)和国家实验室(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新能源与新材料)。

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聚合全球创新资源,构建适宜的创新环境,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的水平和努力,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这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不断构建科研机构网络,通过聚合全球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到大湾区合作发展,进一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

第三,构建开放的创新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湾区开放式创新的突破是由于大学、政府和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的推动。因此,湾区的创新是大学、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复合系统,相关的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如果在高科技人才的所得税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在湾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加强与海外高科技园区、一流大学的合作,通过链接这些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产业高地。特别是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人员合作,可以更加方便房地产行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培育和拓展更多的创新主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最直接的推动者。突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和服务,有助于企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新引擎。

围绕创新主体所需的产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特别是在校报企业的初创和成长过程中,加大对这些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升级、核心技术集成、产业配套和技术支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活企业活力,为湾区进一步发展提供力量。

第五,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营造宜居的空间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宜居适度的人文环境是创新资源最重要的支撑,生态、教育、医疗、交通、休闲等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是必然要求。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国土空间协同开发保护体系,完善湾区生态安全格局,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沿江林草资源、湿地和海岸线的保护力度,营造宜居生态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交通系统,为湾区的企业和人才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林显扬,谈华丽,2019)

在全球经济中心加速向东亚转移的过程中,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将是中国的杰作,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