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1.学生受益于课前的充分准备。
德育要渗透于学科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恰当地运用教材内容,也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么如何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首先要从实际教材和学科特点出发,依附于平时的知识教学或计算机训练。德育自然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不觉得自己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电脑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在Windows中关闭电脑的步骤,而不是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保护电脑中数据的安全。这种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电脑的好习惯。
3.注重评价和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要渗透道德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比如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进步的同学,鼓励落后的同学。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是否摘抄了任何网站的文章,在最后注明,让学生意识到版权,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能交流信息,不能通过收发邮件等方式互相取笑。这些事虽小,但其实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现了“整体性、综合性、终身性”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利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情怀,从小努力为国争光。当然,同学们也要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比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我们在讲病毒的时候,会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领域的知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了热爱和关爱学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要进行友谊、亲情、敬老的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德育的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育因素,有目的、有系统地将德育融入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
2.利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媒体来传递江苏的美景。将江苏人的风土人情、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才智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本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教育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以时事为主题选择任务进行。如果每个老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加入德育内容,那么我们的课堂德育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第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对待学生,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潜在前提。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优等生”、“差生”的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性格各异的生命。教师应该承认并注意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更贴近生活,才会更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源于法律的规范,更源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和对学生的热爱。
2.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
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了解和珍惜生命,培养积极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比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给亲朋好友送去真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朋好友的爱上升到爱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甚至是爱国家和民族,让他们认识到这种爱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
3.培养个人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的主动发展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不习惯独立思考,不习惯分组尝试或解决问题,而只喜欢向老师请教,直接得到答案。这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尝试自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做评价的讲座,大部分同学都不想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不仅变得活跃起来,而且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活力,更生动,更独立。
第四,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台电脑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相互隔离。学生写完作业,缺乏讨论氛围,但写完作业后,往往会玩游戏。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了解班内学生后,在教师的配合下,自由组合并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开展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讨论确定需要做什么,然后分工。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向队里求助。如果团队解决不了,就找其他团队成员或者老师帮忙。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赞美和欣赏他人的成就,从而分享与群体成功合作的喜悦。
第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掌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非常受欢迎的学习内容。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站,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正是所有家长和老师关心的问题。通过一些事例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以及其他案例,教育学生谨慎与网友交友,不要随意与网友见面;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其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当然,网络技术也有育人的优势。上网时,我特别注意搜索与中学生相关的网站,选择有价值的网站或中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瞎逛”,如“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
最好的教育与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相结合。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意蕴,注重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