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校园学院

学院简介

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是在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暨南大学电气自动化学院、原珠海校区计算机系和基础课系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理工科专业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封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近12年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规范、学科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果,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整个管理框架和管理制度与暨南大学本部完全接轨,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信息

1.现有学科和招生规模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设有封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等6个本科专业,涵盖封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3个学科。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广东省的名牌。学院现有全日制4年制本科生797人。

2.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电气信息学院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24人拥有博士学位,20人拥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研组。

3.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设有数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四个教研室,封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两个研究所(教研室)。在微机系统与接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牵引供电、电机与配电、电路原理、自动控制、过程控制、单片机、电力系统仿真、微机保护、测控技术、电磁兼容、运输包装、包装印刷、食品药品包装等方面有265、438+0教学科研实验室和数学建模。包装工程实验室和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被认定为珠海市公共实验室,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于2010被批准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代教育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体育部、后勤服务中心,学院师生享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后勤保障和校园环境。

4.科研成果

截止2010,11,电信息* * *所教师共承担基金项目34项,总经费75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市级项目11,横向合作项目1650。

二、特点和优势

1.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

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已经步入正轨,现有学生797人。专任教师43人,师生比为1: 18。目前有4名专职管理人员,承担全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工作。有6名实验教师,负责全院21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维护。所有的教研室、研究所、系都在高负荷下高效运转。

2.综合性和相对集中的学科布局

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将封装工程、电气与信息凝聚成两个学科群,形成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两个学科平台,成为电气信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学科。

3.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学院在成立之初,继承了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有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数学建模、ACM编程、机器人三大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机会,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三,发展定位

通过5-10年的建设,将电气信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与总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院所,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3学科。

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整合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

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规模发展、速度和教育层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营造优秀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1.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与总部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学科建设和调整力度。通过资源和学科方向的整合,构建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两个学科平台。食品药品包装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将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支持。培养3-5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设相应的学术团队。

在现有学科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与总部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

2.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实现科研总实力的快速增长。

整合学院整体资源,组建跨学科申报团队,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为抓手,确保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实现重大项目申报和审批的重大突破。力争承担2-5项国家级项目、10-15项省级项目和30-50项其他项目,力争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达到200-300万元。

3.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封装工程等学科中的2-3个学科建成硕士授权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一级学科下设立两个学科1-2博士点。

4.按照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将现有的6个本科专业扩大到9个。学院学生总数约为1.600人,其中四年制本科生1.400人,研究生50人(其中博士生1.00人),成人教育和研究生课程1.50人。国际商学院设有金融、国际商务和工商管理三个教研室。财务管理、金融(金融工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6个本科专业;设有国际商学院实验中心(含金融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创业与经济学实验室)、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此外,还有两个科研机构: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占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的73%。本科约1300人。学校注重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条件,使学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院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威斯康星大学(奥克兰)相关院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与纽约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了全面合作。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合作本科生海外实习。

为进一步落实“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促进珠海校区的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发展,国际商学院将继续秉承“忠、信、尊”的济南校训,坚持“聚焦优质教学、科研水平、特色专业、合作促提升、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建设“立足本土、融汇中西、突出特色、务实求实”的一流国际商学院,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国际视野和胸怀、勇于为社会担当和作为的高素质商科人才。人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人文学院是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人文新高地。百年来,学校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专业基础。人文学科名师众多,优秀人才辈出。其理念、办学理念、学术思想、精神人格形成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济南人。面向大海,放眼世界,人文学院致力于传承暨南大学百年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秉承忠孝为先的校训,秉承忠孝为先、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济南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看天文观察时间的变化,看人文化为世界。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珠海校区聚集了相关人文专业和研究机构,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系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基础教育系社科教学室,以及香山文化学院、中国留学文化学院、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新闻与传播实验室。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级职称教师28人,初级职称教师9人,博士学位教师18人,硕士学位教师28人。教师队伍中有1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学院有1名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讲师两位;暨南大学优秀教师2名;暨南大学有1名优秀科研人员;珠海市有3名先进教师。至今已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广东高校精品课程1,暨南大学精品课程2门,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校生600余人,招生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四个专业。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多名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是在目前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成立的。吉大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外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7。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该系任教,如叶公超、梁实秋、钱钟书、许国璋教授等。暨南大学1978复校后,外语系在曾教授和翁贤良教授的主持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5月在原暨南大学外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自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英语语言文学系、商务英语系、日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四个教学单位,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两个专门的科研机构。现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以及翻译硕士学位项目。其中,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是暨南大学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之一。它曾经以文学为主,专门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其翻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翁贤良、曾、谭士林、张銮陵、黄军、黄希祥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导师。2065 438-2005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专业在语言应用认知、语篇分析、音韵学等领域特色鲜明。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近20项,部、校级项目数十项。在外语类、社会科学类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编著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十部。

2005年,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申请翻译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鉴于国内办学格局的整体需要,学校决定在原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本部和珠海学院的外语资源(特别是翻译师资),联合组建翻译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使我校本科专业教育布局和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翻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忠实与崇敬的校训,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训练。在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教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开展大量的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英汉口语和翻译能力。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从事科技、经贸、法律、政治、新闻、旅游等实用文本的实用翻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通用翻译人才。同时,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院将全面奉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形成注重实践、应用、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特色。

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建设,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双语基础扎实、语言交际能力熟练、掌握各种书面和口头知识技能的高级翻译应用型人才。翻译学院的成立,继承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传统翻译实力,整合了暨南大学外语系和珠海学院外语系的新的教学、师资和科研资源,力争在几年内将翻译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广东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教学研究型学院。为落实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障新生入学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决定由“海斯书院”负责暨南大学通识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2010进入海斯学院的院系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关系系,学生600多人。2011,除了2010原有的八个学院外,增加了人文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学院在校生714人。2012年,第三海斯学院招生近770人。大学生都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省和世界各地的华侨。

海斯书院,源于《尚书·龚宇》篇:“东渐于海,西在流沙,南合,声教四海。”我打算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暨南大学以海斯书院命名,作为华侨华人的最高学府,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广纳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同时寓意“书海”、“知识海”,体现了我校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四海”人才。

海斯书院的宗旨是在“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贯彻“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培养港澳台侨学生”的历史赋予我校的教育使命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将“因材施教”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港澳台侨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实施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海斯学院将逐步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