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C表示,将探索汽车与手机的深度融合。

SAIC表示,将探索汽车与手机的深度融合。

SAIC表示将讨论汽车和手机的深度融合。报道称,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透露,作为智能电动时代的移动终端,汽车与手机的属性有很大的重合,表示将探讨汽车与手机的深度融合。

SAIC表示,将讨论汽车与手机的深度融合。1“手机和汽车的结合,任何一家公司一出来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随着汽车的演进,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合作是大势所趋,SAIC也在思考规划和手机厂商的深度融合。”近日,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

随着手机业务的思考,SAIC这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已经进入了“新四化”转型的另一个阶段。为了给顶层设计赋能,SAIC今年成立了SAIC创新研发院。SAIC创新研究发展院常务副院长陆勇表示,此举是因为SAIC正处于多品牌乘用车快速发展阶段。通过顶层设计赋能,可以加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SAIC的转型不可忽视,但其庞大的规模、多样的品牌、成熟的系统运营模式,使得SAIC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增加了转型的难度。未来,在“大象转身”的过程中,SAIC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尝试与手机厂商深度融合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数字化,手机与汽车的交集越来越广泛。目前,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已经加速进入汽车行业轨道。与此同时,车企也开始“逆转”进军手机领域的计划。最近吉利表示计划收购魅族、特斯拉、蔚来,也有消息称计划制造手机匹配车辆。

图片来源:图片网-501196922

“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非常封闭。比如蔚来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超宽带),苹果不开放接口,让我们很被动。从用户的兴趣和体验出发,也要研究手机和以汽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谈到了做手机的原因。

正如李斌所说,为了让电动车的体验更好,手机和车机两个领域已经逐渐融合。在此背景下,SAIC也已经或将涉足手机业务,以推动智能驾驶舱的水平。

“我们每天不睡觉,手机不离手。汽车日常使用时间在3小时左右。从这一点来说,手机与人交互的数据采集比车机要好。但是,在未来,汽车是会进化发展的。除了交通工具,汽车还将是通讯终端、社交终端、娱乐终端、办公终端。特别是娱乐属性与手机重叠,所以我们看到各个手机厂和汽车厂商开始进行持续的整合。”

沈透露,也在这方面思考和规划。记者了解到,SAIC计划在6月底至7月初公布手机和汽车相关业务的新进展。

手机领域的探索只是SAIC转型的一个表象。在“新四化”的浪潮下,这家传统车企的转型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层面。今年,SAIC成立了SAIC创新研发院,未来将负责智机、樊菲、荣威、MG的整车产品R&D和基层技术。

“通过关键技术基地的研发,我们可以大大缩短(所有品牌车辆)的开发周期,提高整个集团R&D投资的转化效率。”陆勇透露,SAIC创新研发院将整合SAIC旗下一系列科技创新公司的技术,纳入统筹管理,未来将通过整车项目统一管理。

星云平台将推16电动车。

目前国内电动车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平台之争。大众汽车、通用汽车和其他汽车公司分别推出了MEB平台和Autoenergy电动汽车平台。SAIC创新研发院成立后,还出现了应对电气化竞争的新一代平台——“SAIC星云”纯电动专属系统平台。

图片来源:国家商报刘摄(资料图)

“其实‘油改电’之前也做过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但是试水之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做电动汽车的专属平台。新的电动平台将更加灵活,在运动和安全方面表现更好。”SAIC创新研发院副院长康华平特别谈到了SAIC星云平台的研发背景。

SAIC公关部总经理关透露,“SAIC行云”平台可以衍生出适合不同品牌差异化发展的不同层级架构,进而服务于的四大品牌,分别是智机、樊菲、荣威、名爵。

康华平进一步解释说:“SAIC星云平台的内涵是一个渐变模块库。所有品牌都可以组合模块,甚至添加一些自己的模块形成竞争力,在其他品牌重用组合时收取知识产权费。未来,只要品牌有需求,我们就会不断迭代升级,丰富这个模块库。”

从目前的产品规划来看,SAIC计划在2022-2023年在“SAIC星云”的平台上生产16辆电动汽车。最近MG品牌出现的MG木兰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打造的。

康华平对基于“SAIC星云”平台打造的电动汽车的未来性能给出了积极的预测。“做一个没有销售支撑的平台,不是一个很合理的阶段。近年来,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增加,我们预测2022年至2025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呈线性增长。因此,SAIC推出‘SAIC星云’平台的时间节点恰到好处。”康华平说。

SAIC表示,将探索汽车与手机的深度融合。据财联社报道,今日,SAIC表示,SAIC正在筹划与手机厂商的深度整合,计划在6月底7月初发布相关信息。

报道称,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透露,作为智能电动时代的移动终端,汽车和手机的属性有很大的重合,正计划与手机厂商深度融合,实现汽车和手机的生态融合。

生产和销售数据显示,SAIC 5月份销售了36.4万辆汽车。其中,SAIC乘用车公司销售7万辆,同比增长33%;SAIC新能源汽车销量近7.2万辆,同比增长56.6%;海外市场销量达8.6万辆,同比增长97%。

新能源汽车方面,SAIC新能源汽车6-5月累计销量已突破30万辆。SAIC将努力实现新能源汽车165438+万辆的年销售目标。

本月早些时候,SAIC表示,SAIC乘用车公司临港工厂于5月27日率先开始双班生产压力测试,其产能是单班生产的近两倍。预计从6月中旬开始,SAIC乘用车公司、上汽大众和SAIC通用汽车都将在沪实现双班生产,SAIC集团产销有望恢复增长。

SAIC表示,将探索汽车和手机的深度融合。3 SAIC (600104)近日召开第一期“智慧咖会”,介绍新成立的SAIC创新研发院和“SAIC星云”纯电独家系统平台。

SAIC创新研究发展院常务副院长陆勇表示,SAIC正处于多品牌乘用车快速发展阶段。通过R&D体系的顶层设计,赋能智造、樊菲、荣威、MG四大乘用车自主品牌在国内外两大市场持续发力,加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据介绍,SAIC于2022年3月成立创新研发院,整合SAIC乘用车研发能力,整合旗下五大信息技术中心(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乘用车技术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等优势资源。

R&D所主要负责包括软硬件在内的整车集成,架构技术和高价值模块的统一开发,前瞻性原创技术和先进技术及相关能力的建设和落地,在统一的开发环境下支持各品牌的个性化零部件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R&D院非常重视R&D人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虚拟股权、技术转化孵化和项目价值激励三个方面。技术市场化后,可以鼓励相关工程师;在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还将与知己和樊菲等品牌分享创新的好处。

与此同时,SAIC“七大技术基地”正在加速落地,包括“星云”纯电动专属系统平台、“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星河”氢能专属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基地,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陆勇说,这7个技术基地往往周期长,研发投入大。通过R&D所的集中研发,可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整个集团R&D投资的转化效率。

对于近期车企布局“做手机”的热点,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表示,未来汽车会进化发展。除了交通工具,它们也将是一个移动终端。汽车可以集成通信终端、社交终端、娱乐终端、办公终端等几个终端功能,其中娱乐等属性与手机重叠。所以目前各个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已经开始不断整合。

沈介绍,对此也有深入思考,也在规划与手机厂商的深度整合。手机与车载机的交互有很多种,不仅可以将手机的功能单方面投射到车载机上,还可以实现手机与车载机的一体化,相互通话和切换等。,在SAIC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