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研究院任泽平:资本市场在经济年中触底是否极为有利?
1,上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的结束、新的生产周期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效应的显现,经济将在年中触底,下半年企稳,上半年再企稳,经济失速风险将得到缓解。
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会融资增速触底,政策底(2018三季度)、市场底(2019六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期)将陆续出现。
3、货币宽松和周期性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大宗商品都会转好。
4.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生不逢时、力度不够,又要防止对冲过猛、重走老路。
5.中国“提速换挡”进入“经济L型”探底期,三次探底,第一次在2016年初,第二次在2019年中期。
第二,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经济预测是一个哲学问题。
2018年,中国经济非常困难,被称为近十年来最糟糕的。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金融风险大面积暴露,资本市场十分低迷。
在社会充斥着“离场论”和“洗洗睡”的时候,在市场最悲观的时刻,我们在2018年末发出了对中国中长期经济改革前景坚定乐观的声音,提出“2019经济将二次探底”、“最佳投资机会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启新周期”2019。
我从事宏观形势分析已经20年了。纵观世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和周期。2014年,五年熊市过后,我们预言“5000点不是梦”,2015年,市场充斥着“卖房炒股票”的时候,我们冷静提出“海拔已高,风已缓”,“一线房价翻倍”。
未来可以预测吗?这个谜一样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有时我们似乎在谈论占星术。但当我们开始探索经济周期和人性的世界时,它显然会帮助我们理解甚至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决策更加正确。这个世界上没有水晶球,但确实有少数人有能力通过努力去理解事物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这让他们与众不同。
2019,“不行,太晚了”。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一切都在周期的框架里。
宏观经济形势最标准的分析框架是趋势和波动,即潜在经济增长率和周期性波动。
第三,轮回之轮:不,太晚了。
2018的经济困难是潜在经济增速下滑、主动去库存周期、金融去杠杆周期、房地产调控周期叠加的结果。
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就是周期和均值回归。
2017年三季度至2019年上半年,处于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阶段,预计将持续到2019年中期,缓解经济拖累,是经济见底的重要原因。本轮库存周期运行:第一阶段2016q 1-2016q 2,被动补库存;第二阶段2016Q3-2017Q2,量价齐涨,积极补库存;第三阶段2017Q3-2018Q3,表现为价格停滞、滞涨、被动去库存;第四阶段2018Q4-2019Q2,量价齐跌,积极去库存。从2019三季度开始,将开启新一轮的库存周期。
中国生产周期在2010-2015单边下跌后,于2016-2018触底,站在新生产周期的起点:市场自发去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监管,产能全面出清,传统行业产能投资持续大幅下降甚至负增长;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上升到76.5%;资产负债率从58%下降到56.8%。
房地产调控周期后期: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调控不再加码。
金融去杠杆周期: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金融周期的后半段,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具有特殊意义。
政策底(2065438+2008年第三季度)、市场底(2065438+2009年第0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期)将相继出现:2011月的M2将跌至历史低点,20165438的M2将跌至历史低点。固定资产投资将在2019触底,但幅度不大,主要是货币宽松、财政积极和去库存结束。
第四,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生不逢时、力度不够,又要防止对冲过猛、重走老路。
建议:
1,建议2019降低标准4倍。目前,我国大、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RRR仍高达13.5%和11.5%,RRR下降空间很大。
2.在利率市场化下,建议更多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广谱利率下行。
3.从“宽货币”到“宽信贷”,建议金融监管政策从“一刀切”到结构性宽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债、地方基建、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激活股市。
4.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增加赤字比例和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础设施建设。减税优于基础设施建设。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经济已经进入“L型经济”的底部时期: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
2010作者参与研究提出“增速换挡”,2014独立提出“新5%优于旧8%”,2015下半年提出“经济L型”。这三个判断一脉相承,都曾引起宏观经济领域的广泛争论,但后来都被事实所验证。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已经从快速下滑期进入缓慢筑底期。未来“L型经济”将三次探底,第一次探底在2016年初,第二次探底约在2019,在库存周期波动中完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增速换挡”,构建新的高质量中速增长平台,取决于能否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的潜力,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2018年,中国人均GDP 9700美元,不到美国的1/6,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9.6%,发达经济体大多超过80%;中国6543.8+04亿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3.2亿人,日本6543.8+03亿人,德国8000万人,世界77亿人。中国GDP增速在6%以上,是美国的3倍;中国在创新和创业方面非常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占全球70%。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的周期。
6.以六大领域为突破口,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启新周期。
最大的改革是开放,通过开放可以实现国企、民企、外企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中国从来不怕开放,就怕不开放。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一切事业都是人做的,国家讲犯错误,国家讲勤劳致富。今后要以六大改革调动各方积极性:
1.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鼓励地方试点,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2.全面放开汽车、金融、石油、电力等行业管制,以中性竞争,调动企业家积极性;
3.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建立中美自由贸易区,调动外资积极性;
4.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优惠性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性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减少冗员和支出,调动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加强法治监管,鼓励并购重组,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严惩退市制,调动新经济和PEVC创投的积极性;
6.建立以居住为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联动和金融稳定。应尽快改变“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城市化思路,确立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大都市区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战略,促进人口、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动,调动各地区积极性。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