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海峡两岸呈现出“互动”的良好势头。这种趋势能否持续,为什么?还有哪些因素或“变量”?

2008年初的台湾省领导人选举,在陈水扁的主导下,同时举行了“加入联合国”和“重返联合国”两次公投。如果民进党赢了,台湾省的“法理独立”随时会爆发,必然会引发台海最大的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落选,如果两次公投都通过,也会影响才真旺姆九的两岸政策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正处于严峻的历史转折点。

但台湾省人民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限制两岸经贸交流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上相对理性务实的国民党和才真旺姆九,两次公投都未能通过。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和背景。

代表国民党当选的才真旺姆在选举前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不追求“法理独立”,并放弃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岛内政局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迅速调整对台政策和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两岸关系格局迅速发生积极变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双十六字方针”的确立

才真旺姆九当选台湾省领导人,在两岸默契配合下,实现了台湾省“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到大陆的访问和会谈,并在会谈中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行的博鳌论坛,实现了“胡晓慧”。虽然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选,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新当选的台湾省“准副领导人”。因此,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重要标志。

在会见萧万长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个继续”,即“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进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商,继续关心台湾省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省同胞合法权益,继续推动重启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说:“只有开放的政策,务实的态度,稳健的步伐,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开创两岸关系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才真旺姆·九的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张。

半个月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已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已经成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立双轨协商机制

李登辉执政后期,为阻挠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蓄意抛出“两国论”,不仅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也中断了海协会与SEF的谈判。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提出两岸“一边一国”论,搞“法理独立”活动,使两岸关系陷入更大困境。

2008年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促成了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SEF的复谈。6月中旬,SEF主席江丙坤访问了北京。两会举行首次“陈江蕙”,达成多项谅解,签署《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和《海峡两岸周末包机商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拉开了2008年两会协商和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

两岸两会协商机制恢复和重新建立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党际交流平台逐步得到确认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两岸“双轨交流机制”,即以两会为第一轨道,以中台平台为第二轨道。

才真旺姆九上台后,一度坚持两岸两会的正式交流协商机制,并拒绝2005年国家建立的党际交流平台,担心在岛内民主政治下形成“以党治政”的现象。但是,中美两国都非常珍惜和重视国家平台。这一轨道虽然不直接做出相关决策,但在两岸关系的特殊背景下,这一平台在两岸互动协商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两会不可替代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真旺姆当局认可了这个全国性的平台。65438年2月,第四届全国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就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为下一步两会协商提供参考。

陈云林一小步,双方一大步。

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两岸两会领导人互访中,长期存在“只来不往”的格局,即台湾省海基会领导人及相关人员多次前往大陆,但海协会领导人一直无法入岛会谈。特别是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因为李登辉的阻挠和干扰,没能最终踏上台湾省的土地,留下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导致海协会与SEF的会谈中断了9年。

2008年初,海协会与SEF恢复会谈后,海峡两岸都期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并在台北举行“第二次陈江蕙”。然而,随后在中国大陆爆发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了岛内市场的恐慌,因为相关产品出口到了台湾省。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在野政治势力,将原本简单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高度政治化、放大化,掀起“反中”恶流,强烈反对陈云林访台,成为影响2008年两会协商的最大变量。

尽管面临强大压力,大陆和国民党执政当局仍按原计划,促成陈云林于165438+10月初访台,并在台北举行第二次“陈”和“马”会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是海协会负责人首次登台访台,实现了60年来大陆最高官方代表正式访台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成功举行“两会会谈”,打破了长期以来只在第三地或大陆会谈的历史,成为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新里程碑。三是两会签署了空运协议、海运协议、邮政协议、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重要经济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基本实现“三通”。第四,陈云林与才真旺姆九的会面开启了海协会会长与台湾省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才真旺姆九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台湾省在李登辉、陈水扁的统治下,走上了追求台独、两岸政治对抗的发展道路,接连抛出“两国”、“一边一国”的谬论,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才真旺姆九上台后,彻底扭转了两岸关系的这一错误定位,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才真旺姆在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强调“要在九二谅解的基础上尽快恢复协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台湾省与大陆可以找到一条和平光荣的道路”。

九月初,才真旺姆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首次明确提出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两岸是特殊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定位。才真旺姆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既是依据台湾省相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也是维持现状的表现,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一种善意表达和另一种表达。

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才真旺姆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措施,大幅放宽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实现直航和双向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可以说,才真旺姆九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和两岸政策的重大调整,使两岸关系重回良性互动发展的轨道。

基本实现直接双向的“三通”

近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省同胞书》,提出了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自此,实现两岸“三通”成为大陆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多年来,两岸虽实现了大规模贸易和地方通航,但受到重重限制,无法实现基本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假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贸易受到限制,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实现了重大突破。首先,6月中旬,海协会和SEF首次恢复会谈,并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使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紧接着,11年10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特别是两岸空运协议、两岸海运协议、两岸通邮协议的签署,使两岸基本实现了通邮、通航,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直接贸易,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和谐仍然存在

民进党在失去政权后,作为岛内最大的在野党,未能深刻反省自己,认真检讨错误的两岸路线和政策。反而走上了更加激进的“台独”和“反华”路线,对两岸关系发展起到了破坏和阻挠的作用,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破坏力量。

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以中国大陆“三鹿奶粉事件”为借口,在岛内发起了一系列抗议活动,称之为“反黑心、反中国、关爱台省”。不仅发生了引起两岸高度关注的“张铭清被推打事件”,就连民进党也公开策划反对、抗议陈云林访台的活动,制造了严重的警民流血事件,成为2008年两岸关系改善的最后一件事。

民进党作为在野党,本可以对两岸两会谈判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本可以按照民主、合法的程序监督台湾省执政党的大陆政策,而不是以民粹、暴力的方式抵制,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两岸政策和符合绝大多数台湾省人民利益的两岸政策,而是采取非理性的抗争手段,就会背离主流民意,使两岸政策边缘化,就永远得不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无法重新执政。

两岸问题不仅是民进党鼓动支持者的敏感问题,也是民进党发展的重大挑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期甚至长时期内,民进党仍然走不出以对抗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思维,仍然坚持台独的政治立场,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障碍。

在民进党的反对和压力下,才真旺姆九当局的两岸政策也受到影响,经贸、文化等相关政策的开放性和时效性也大打折扣。特别是两会签署的四项经济协议被民进党挡在“立法院”未能及时通过,预示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相关协议仍将受到民进党的牵制和干扰,未来两岸关系将在挑战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取得突破。

2009年值得期待。

2009年,除了两岸高层互动会议持续举行、民间交流交往进一步扩大之外,海协会与还将继续接触协商,预计下一次“陈”仍将是新一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头戏。

在2008年两岸通航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产业合作对接、双向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两岸能源合作、两岸经贸关系常态化和制度化合作将成为主要议题,期待两岸经贸合作协商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和突破。

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除去岛内在野党的干扰,海峡两岸在台湾省国际空间的安排和参与仍将是一大争议焦点,随时影响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又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