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是什么意思?
几何上,等于供给曲线上方、市场价格下方的三角形面积。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推导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范里安提出了几种关于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作分析工具。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和生产成本之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CB/T4754—2002),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调查、广告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展览、包装、保安、办公服务等。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已经显现出经济增长“瓶颈”的制约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要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具体措施包括: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如项目规划、财务咨询、并购和上市;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检验等经济认证服务;支持市场研究、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咨询服务的发展;鼓励专业化工业设计的发展;促进广告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
扩展数据:
垄断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出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低效。垄断不仅将消费者剩余转移到生产者剩余,还涉及制造成本并试图阻止这种转移。作为追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必然导致产量降低、价格升高,减少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损失。
这种福利损失,也称不必要损失,是指实际收入的损失,或因垄断、关税、配额或其他损害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了垄断定价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证明。
政府管制的影响
政府管制一般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目标,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偏离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监管措施的背后都是多种权力博弈的结果。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群体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一个行业的监管,从设计到实施,首先是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民或公众的利益出发。
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监管政策以牺牲大集团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小集团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了“管制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管制安排也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政府对行业的监管过程往往由少数有相关利益的企业主导。
在他看来,经济管制并不是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有效而仁慈的回应,而是行业内某些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佩尔茨曼(1976)认为,工业部门比消费者更积极地影响政府决策。私人利益理论认为,监管是为了私人团体的利益而存在的,监管者本身也是自利的,他们会在监管活动中不断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根据管制的俘虏理论,管制经常被被管制者“俘虏”,这意味着管制经常为被管制者的利益服务。
卡恩(1988)以美国交通监管为例,论证监管机构越多,监管效率越低。据波斯纳估计,政府对民航业的监管成本约占该行业一年营业额的20%。
寻租的影响
寻租与消费者剩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冯分析了“寻找人为的剩余”,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消费者剩余,二是生产者剩余(冯,1987)。
Parente和prescott发现,如果要素提供者合作成为下游厂商的垄断供应商,均衡产出将通过使用较差的技术以较低的效率实现,这将使贫穷国家相对更穷,垄断势力的消除将使相关产业的GDP增加2倍以上。在转型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特殊的政企合一现象。找不到政府、厂商、消费者满意的均衡点,几乎所有的成本都由消费者承担。
税收的影响
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超额负担问题是西方金融理论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j. dupuit在其著作1844中已有论述。
国际贸易和关税的影响
一个国家可能不会真正从贸易中受益。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增加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性,从而使消费者受益。
如果消费者从国外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国内生产者遭受的损失,即国内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国内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那么对贸易是有利的(国内消费者剩余和国内生产者剩余是一对,国内消费者剩余和国外生产者剩余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按照以前的集群行动逻辑:子系统总是分割母系统以实现局部优化,排除整体优化。
所以“贸易有利”实际上是在国际贸易的很多方面对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有利,对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会造成市场逐渐萎缩。)。通过贸易自由化,一国可以获得因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提高国内福利水平。
进口税的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损益都有影响。布兰德和斯宾塞开创了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的研究。他们假设一家生产完美替代品的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与一家外国企业竞争,因此关税一般会提高国家的福利。
然而,在配额下,政府给予一些制造商进口优惠,使他们获得高额利润。由于进口数量的减少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制造商超额利润和政府收入之和,造成净福利损失。有学者认为,在贸易政策中,关税设定实质上是损人利己,违背了帕累托标准,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损失。
产权制度的影响
产权制度对消费者剩余有影响。诺斯认为,国家是一个歧视性的垄断组织,它不可能超越各种社会利益集团,追求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始终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权。“即使我们对历史和当代世界进行全面考察,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低效’的产权是正常的,而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企业产权扭曲变化的福利效应关系到是否会导致恶性竞争定价。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扭曲,消费者行为约束弱化,消费者行为约束是“软约束”有人认为没有理由认为与私有产权相比,公有产权在资源配置中一定是无效的。
一般来说,私有产权的效率主要表现为所有者剩余的最大化,但它往往会侵蚀其他资源的剩余,如劳动者或消费者的剩余。
参考资料:
消费者剩余-百度百科
生产者剩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