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含义:
《大学》重点论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身为民安”,主题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领和“纪、知、诚、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拓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拥抱积极的目标。这种培养和要求主要是基于儒家道德。三纲八旨具有阶级性,“明德”“至善”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纪律”“知识”等八项,要求在修养方面,将三个方案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结合起来。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和孟子的民本学说。大学里的统治者都装成“长辈”“人民的家长”,其实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力”,不过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的非生产性和剥削性的生活才能得到巩固。
扩展数据
1,《中庸》是一篇关于儒家人性修养的随笔。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儒家经典著作孔伋(子思)所作。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的推崇,南宋朱撰写了《笔记集》,最终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方教科书,成为科举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影响很大。《中庸》提出的“五造诣”、“三爹”、“慎独”、“至诚”等内容,对待人接物、培养人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弟子编撰,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 * *由20章492节组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此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3、《孟子》、《四书?其中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为孟子及其弟子著书。最早见于赵琪的《孟子》碑文:“此书亦为孟子所书,故总称孟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35000余字,286章。相传还有另外四部《孟子》书,已失传(这部《孟子》是明代姚世贞的赝品)。
该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思想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包括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