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量表是如何编制的?急,100积分。

评估模型开发的基础

人才评估往往与心理测试密不可分。传统的心理测验往往考察个体的某种品质,心理测验量表一般是根据某种心理结构的特点开发的,如智力测验量表,它是根据智力的理论结构开发的,测量智力的各种因素,包括语言、数字运算、逻辑推理、空间关系等。另一个例子是人格测试,它根据人格特质理论来测量人格因素。比如著名的16PF测验测量的是16人格因素,大五人格量表测量的是五种人格特质。单一心理测验的特点,要么是测得的心理指标很多,但对工作素质要求的针对性不强,要么是所要考察的重要工作素质特征没有纳入所选量表。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比如秘书人员的岗位素质与一个部门的高级经理相比,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区分职位,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显然很难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职位的要求。因此,为了选拔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单一的心理测试结果已经不能有效地为决策者在人员选拔中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鉴于单一的心理测试结果只能以非常有限的方式预测个人的工作绩效,研究者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工作素质要求,其中McLelland提出了胜任特征模型,揭开了胜任特征研究的序幕。目前普遍认为,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有更强的预测力,需要对岗位胜任特征进行全面测量,才能选拔出具有胜任特征的优秀候选人。根据胜任特征的定义,它由一系列潜在的特质组成,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五种形式的特质。其中,特色和动机是核心组成部分,是“冰山”的水下部分,不可见,不易开发;技能和知识是“冰山”的水的部分,是看得见的,也是容易开发的。因为特质和动机对工作绩效有更强的预测力,而且很难培养和发展,不容易从表面判断,所以从人员招聘和选拔的角度来说,需要从这些方面来选拔合格的人员。

McLelland及其后继者根据胜任特征理论研究了数百种工作,得出了一系列工作质量模型,这些模型是我们研究和开发招聘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Nomstar在能力模型的构建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咨询历史。成功案例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航空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操纵员(RO/SRO)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在开发岗位胜任力模型方面的实践也是开发招聘评价体系评价模型的重要来源。

除了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还系统地分析了不同职位的职位描述,并从职位描述中提取出一个职位必须具备的重要胜任特征。

此外,我们还参考了美国劳工部开发的工作词典,其中包含了不同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性格等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确定我国同类岗位必须具备的岗位素质类型和特点。

简而言之,工作评价模型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胜任特征模型、工作(工作描述)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美国劳工部的工作词典。

评价工具发展的理论基础

岗位素质评价模型只是评价的基础。衡量候选人的素质,也要有相应的评价工具。因此,从相关文献检索入手,对重要心理素质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其理论结构。然后采用了科学的量表开发流程,通过问题本的开发、预测、项目分析、重测、修订、信效度分析和常模抽样,最终形成正式量表。可以说,我们按照经典、科学的量表开发流程,全面分析了中国人的心理素质特征,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化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因为是本土化的量表,和国外的量表不一样,我的测评工具更有针对性。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我们的标准化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招聘测评中使用的几个关键测评工具(量表)包括:通用能力倾向测验、创新测验、解决问题测验、合作测验、沟通测验、信息处理测验、学习测验、人格测验。这些量表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本地化标准测评工具。因为涉及的尺度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开发过程,只能选择一个进行简单说明。见附录。

附录:沟通能力测验的开发

沟通能力测试研发报告

1沟通能力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学者对传播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参考约翰逊(1975)、哈里斯(1987)、罗宾斯和默科特(1987)对沟通的定义,认为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沟通能力是“在不同情境下,个体。

2沟通技能考试准备流程

第一阶段是试题的编制。包括确定评价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收集编制问题的素材,最后通过头脑风暴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定稿。

第二阶段是备考。选择样本书做一个预测,一共做两个预测,中间分析量表的条目,调整题目。

第三阶段是试题的修改。大尺度测量后,对尺度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删除不符合测量要求的项目。

第四阶段是测试的标准化。主要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常模数据收集。

3测试结果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0-0.75之间,全量表达到0.74,同质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在0.65-0.78之间,全量表达到0.79。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度是理想的。

实证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高达86.6%的检验结果与被试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

4结论

项目分析表明,量表中大部分项目质量良好;可靠性检验表明,两个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