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旅游纪念品走出三大怪圈
缺乏创造性发展
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缺乏地域特色、创意开发不足、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引起了业界和游客的关注。那么,如何让旅游纪念品走出这样的怪圈呢?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旅游纪念品卖的是地方特色和文化,这是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过了这个村就没有店了”的东西会让人忘记,引发购买的冲动。
在欧洲,很多旅游纪念品只在景区出售。一旦离开这个地方,你就无法在其他地方买到它们,比如荷兰的木屐、教堂的模型、以法国埃菲尔铁塔为原型的明信片和纪念品。独特的地域性体现了旅游纪念品的不可替代性。
在建筑学院、城市规划设计创意学院教授朱忠彦看来,一个活的旅游纪念品首先要有独特的“地方”,只有在某个地方才能买到的东西,才会让游客念念不忘。
“以上海的东方明珠景区为例。上海到处都可以买到关于上海东方明珠的旅游纪念品,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因此,与东方明珠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价值下降,给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朱中彦认为。
要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还必须保持旅游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准确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纪念品必须能够代表自己。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混乱。比如蓝印花布这种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不应该出现在西北。”2010“老凤祥杯”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沈嘉璐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上海城隍庙等地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但规模都不大,有的还以次充好。这些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会使游客误解中国文化,中断旅游纪念品的持续发展。
因此,很多城市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可以从“昨天”中挖掘主题,从城市的历史土壤中寻求养分。只有表达出确切的文化信息,搞清楚“你是哪里人”,你才会知道下一步要去哪里。
“我怕我做不到,但我怕我想不到。”
旅游纪念品既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又要有新鲜感。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发工作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不怕做不到,就怕出其不意”的创造性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张欣怡凭借自己“惹眼”的专业设计经验认为,立足本土文化,旅游纪念品必须依靠创意和设计的引导,实现艺术的深加工和实用性的结合。
在上海文化元素的体现上,大部分旅游纪念品还是以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如陆家嘴的三高、石库门、世博场馆、外滩金融牛等)为主。).如何克服审美疲劳,实现主题的创造性发展?
沈嘉璐告诉笔者,石库门是上海旅游的杰出代表,但我们以前是从它的门楼角度来设计的。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在石库门有代表性的“老虎天窗”上做文章?
石库门作为上海旅游纪念品中经典的必备元素,近年来创意不断升级。朱忠言讲了一条石库门风格的项链。项链上的吊坠将人们从远处观看的石库门风格带入了一个小小的金属吊坠中。除了造型美观,还非常精致小巧,充分显示了旅游纪念品的功能和价值。此外,这款纪念品采用镀金、黄金等不同材质,价格不同,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但入围2010上海“老凤祥杯”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的风云石库,将八音盒设计成老虎图案的石库门,以“上海滩”为主题音乐,讲述上海滩百年沧桑。据了解,这项工作使用的材料是炉渣(炼铁废料的回收)和树枝,这也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的趋势。
“幽默”与“肖像权”
“旅游纪念品除了要有地方性、创意、文化内涵,还要有幽默感。国外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告诉我们,幽默感强的东西,群众喜闻乐见,省钱快。”沈嘉璐说。观光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旅游纪念品承载着游客的一种文化体验和感悟。乍一看,好玩又意外的纪念品很能吸引人的眼球。旅游纪念品要想有个性,就要拟人化,人性化。
“在上海的田子坊等地,我看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旅游纪念品,比如写满网络词汇的竹壳保温瓶、搪瓷茶壶……”沈嘉璐说,“这些旅游纪念品既承载了城市的记忆,满足了人们的怀旧之情,又体现了现代人的一种幽默感,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之痒。”事实证明,这些纪念品不仅受到外国游客的追捧,也受到国内游客的喜爱。
旅游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制约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国内好的旅游纪念品一旦推出,就会被大量复制,导致恶性竞争,变相降价,没有企业敢花大力气开发新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上海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纪念品分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整合优势,形成上海的整体优势,杜绝恶性竞争,进而推动上海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发展。
“我们不能忽视旅游纪念品的‘肖像权’,即旅游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朱忠言说,“要完善制度,对特产实行专项管理,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