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和《史记》写司马相如有什么异同?
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
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在他手中的完成,是与当时的时代、个人经历等主客观因素分不开的。
首先感谢家庭影响。他的父亲司马谈,师从当时的天文、易学、道教的专家,写了一篇《六要》的论文。司马迁深受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的影响。他年轻的时候,除了参加一些劳动,就开始学习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梁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命为太史令,举家迁至长安。他还研究“古文”(即先秦时期的文字),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知识准备对写史书很重要。
其次,司马迁对史料做了大量的记录、采访、搜集、阅读和修改,对社会政治事件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二十岁那年,我有了浪迹大江南北的壮举。在漫游过程中,我开始注意搜寻历史遗迹,收集人物传闻。比如去淮阴搜集关于韩信的传说;我去了沛县、丰县,收集了刘邦、曹参、萧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开封考察义门监侯英工作的地方,发现义门是大梁(今开封)的东门等等。
漫游后成为一名医生,他的随从汉武帝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封建王朝的礼仪大典,还参与了汉武帝亲自领导的封堵黄河决口的壮举,获得了撰写河书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担任过出使西南夷的使节,接触过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这无疑对撰写《西南夷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司马谈病逝,司马迁继位太史令,才有条件接触《金匮要略·石室书》,即皇室收藏的书史、档案。
第三,时代思潮的影响。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广为流传。儒家非常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在鲁史的基础上亲自编辑《春秋》,以史事论事。这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他把写史记和孔子的《春秋》相提并论。
同时,这和司马迁的要求也有关系。元丰元年(110),司马谈与武帝封泰山,因病滞留洛阳。司马迁出使西南归来,向武帝报告。当他到达洛阳时,他遇到了垂死的父亲,父亲恳切地要求他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即写历史书。司马迁在父亲面前做了保证。此后,司马迁把写历史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屡遭挫折,百折不挠。
大概是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主持改历工作,开始写史书。他今年四十二岁。天汉二年(前99年),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惹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此后隐居,愤懑写作,顽强奋斗,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基本上是从开始(前93年)四年左右写成的。之后无史料可考,推测可能死于武帝末年。
2.史记文体
《史记》是一部通史,从黄帝到梁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它开创了中国第一部“传记式”的史书体裁,包括十二部传记、八本书、十张表、三十家、七十部传记、一百三十篇文章。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大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痕迹,一般采用编年体的方法;“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系和补充。《书》分别记述了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描写贵族王公的历史;传记主要是不同类型、阶级、职业的人的传记,也描述少数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史。
3.《史记》的人民性
司马迁写传记时充满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最高统治者的残酷、欺诈、虚伪等丑恶本质,总是以某种方式暴露出来。比如刘邦是汉朝的开国君主。司马迁肯定了他推翻秦朝、结束楚汉战争、统一全国的功绩,也揭露了刘邦传记中不光彩的黑暗之处。比如《项羽本纪》,两人在斗争中各自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和项羽的战斗失败了,他显得那么胆小,猥琐,无能。他在《留在侯家》等传记中写了自己对金钱的贪欲,在《小家》、《淮阴侯传》中写了自己疑杀英雄的残忍本性。就连这个朝代的皇帝也不避讳,比如揭露武帝残害百姓的残暴守信的官员,愚昧迷信神仙和文人墨客。
关于官僚集团和贵族阶级的阴谋和局势的倾向的事实被生动地描述了。例如,在魏的《安侯传》中,写的是与田粉的争斗,暴露了这个阶层的冷漠及其阴暗心理。由于司马迁的《史记》敢于直面现实,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本质,因此赢得了“实录”的美誉。
司马迁在酷吏残酷压迫的背景下表达了人民的集会,承认其合理性和正义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阶级限制。陈涉起义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受到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司马迁也对陈涉的失败做了全面的总结。司马迁讴歌了项羽推翻秦朝的伟大贡献,但批评了他的暴政和滥杀无辜。
司马迁在肯定英雄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的同时,也隐约意识到了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史记》为商人、医生、侠客、儒生、辩士做了传记,承认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肯定了违反封建阶级法律的游侠,因为像贾珠、郭节这样的游侠“励志民命,不计较功过”,成为当时抑制权贵、救民于危难的社会力量。司马迁在描写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时,也是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来衡量的。李广将军获得司马迁的称赞,称赞的基本点是他对士兵的爱如子。
《史记》中记载了一系列爱国英雄,如蔺相如“以国家之危为重,以个人之仇为先”的节操,廉颇“为赵而改邪归正”的勇气,都赢得了司马迁的热烈赞誉。这些形象在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4.《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1)人物被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通过各自的行动展现出各自的性格特征。比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是秦帝国灭亡后,起义军中两派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较量。在刀光剑影中,有项羽集团与刘邦集团的矛盾,也有项羽集团内部主战派与和平派的斗争,而项羽就是这些矛盾的聚集点。项羽对各种矛盾的处理显示了他幼稚、善良、坦率的心理因素,刘邦在这一幕中也显示了他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在《魏安侯传》的“朝堂辩论”一节中,田粉与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朝中大臣各自在这一矛盾中作出了表现:世故圆滑,说是对的,肯定田粉,把矛盾交了出来,“只知如何是好”;郑当世开始说窦颖是对的,但后来他不敢坚持了。笔墨不多,却勾勒出官僚的嘴脸。
2)司马迁还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如果你写石清,“我是一个仆人,我是皇室成员。”按策略庆祝马的数量,举手说‘六匹马’。“通过这个小事件,石清的谨慎性格和他像老虎一样与你在一起的心情跃然纸上。
3)从不同角度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比如在对辛的刻画中,作者着重刻画了他迎接侯生的面容,通过侯生不屈的姿态,直奔公子的位子。侯生故意在城里呆了很久观察公子,写到公子从骑手那里偷偷骂侯生,写到客人都很惊讶。正是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突出了辛下士的卑微。
4)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展示人物的性格、声音和笑容。比如刘邦和项羽都看过秦始皇之行。项羽看秦始皇过浙江时,脱口而出:“他可以代替别人”,可见他的野心,也可见他不计后果的直率性格。刘邦看到秦始皇咸阳之行的情景,说:“哇!君子当如此”,委婉曲折,觊觎至尊地位的心思也表露无遗。在《张丞相传》中,“吾不能言,而不知其未来;陛下虽然要废太子,但在官期不会奉诏,会把周畅口吃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司马迁写传记时经常用“盘问”来避免重复。当同一件事涉及几个人时,在一个地方详细描述,在另一个地方省略,有时还会标注“某某事物中的文字”这种“相互理解”不仅避免了重复,还能起到突出人物主体性格的作用。如《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了项羽一生狂啸狂傲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在他人传记中得到补充,既突出了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特征,又避免了顾此失彼,从而达到人格的完整。
第二节班固和《汉书》
一、《汉书》的风格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涵盖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帝皇四年的西汉历史。他的文体基本上是承袭《汉书》的,只是由“书”改为“志”,并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 * *十二列传,八表,十录七十传,一百篇。
二、《汉书》的写作过程。
班固的父亲班彪,把《史记》续成了几部《史记列传》;明永平元年(58),班固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开始编纂《汉书》。5年后,他因私自篡改国家历史而遭到声讨、逮捕和监禁,被他的弟弟班超解救,并亲自阅读了明帝写的传记。不罚,为兰台效力,命修史。基本完成于张帝开国七年(82),前后耗时28年。《野心》和《表》的一部分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叙布完成的。
第三,《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汉书》用一个历史学家的笔记录了西汉的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上层社会的冷峻冷酷,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社会有贡献的仁人志士,包括作者的爱憎和批判。这就是《汉书》和《史记》的相似之处。但由于班固生在一个专制压迫、经学严整的时代,又由于班固家族传统的影响和自身的软弱,《汉书》的历史观和精神都不如《史记》。
1和班固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有甚者,汉武帝对班固修史有直接的干预。因此,《汉书》对人物事件的褒贬往往有失公允和客观,《史记》几乎没有批判的锋芒。
①不赞成改革:汉书“与其有三,不如灭贬晁错,伤忠臣”。(《晋书·张富川传》)
②“我看班固的《汉书》。国制上,饰以主阙,克制忠臣,而叙教贵卑,时事只是就事论事,非善史。”(马总《译林》卷五引杨全《物论》)
③“钱杂谈,不论道能;它昂贵而虚假,但却是正义的。”(《苏洵苏先生全集》卷九)
(4)“班固的名字叫陈胜,但在列传中降为第一,他的名字叫吉翔,但在列传中降为第二。这是以成败论,有太多的笔来掩饰失去历史的功过。”(魏辽翁《鹤山先生文集》(卷190))
⑤“动与定的区别,在历史概念中意义重大。《史记》以整个社会为历史的中心,所以可以看作是人民的历史;班殊以下,帝室为史之中心,史成了帝王族谱。”(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司马迁写《史记》,博大精深,历史知识很高;《汉书》对人的帮助很大,虽有褒贬,但寄托不大,历史知识不如《史记》。
顾《日知录》:“班是一本书,系于一典,不得更改。又比如《淮阴后传·史记》结尾就记载了蒯通的故事,让人看了有余兴未尽之感。《淮南王传》中,吴受王问,情态出,文也妙。今知删之,但以蒯、吴合江冲、傅公为传,蒯最不义,吴次之,《怀传》疏而不读。”
3.《汉书》沿袭了《史记》的体例,但有所改动。它使用了《史记》中的文字,并省略了一些词语。其风格之变,得失互见;他的话的省略,往往失去了司马迁的微旨和生动的叙述。
《汉书》在体裁上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风格。也稍微改了一下,书改成了志向,拯救家庭。全书分十二传、八表、十录、七十传,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 * * 230年。
虽然说《汉书》是断代史,《汉书》的列传和列传仅限于西汉,但《八表十记》是个例外。比如古今人物表中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在其中。“关白公卿表”追溯到秦朝的官制,并不局限于西汉。《礼乐·食货·地理》等十种记录,从古至今都有叙述。
4.《汉书》叙述一代人的历史,取材方便,又因为东汉的文风,越来越华丽,所以叙述细致精确,文字摆放有序,美观大方。总的来说,不像《史记》那么文艺,充满韵味。
5.从学术和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汉书》不仅在《史记》原列传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术事迹,还收录了许多学术文章和实践文章,甚至有专门的《文艺志》来谈学术渊源。将文化学术纳入历史视野是《汉书》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