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 *建设美丽乡村

2013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的意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同年,依托中央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充分发挥财政奖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作用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申报指南》。这些政策是省级“自上而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自发展开,使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上而下的模式卓有成效。

我省以“竞争立项、规范管理、环境改善、运营维护、绩效评价”的机制,建立了小城镇建设、城乡发展统筹、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搬迁、传统村落保护等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项目制和试点制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活力。2013至2016,我省* *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562个,通过省财政引导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试点项目。2017年,我省启动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项目竞赛,* * * 31个县创建为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县的创建,标志着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由点及面的阶段。乡镇政府所在村和重点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镇人口集聚效率提高。2017,我省还下发了《农业综合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的通知。经过筛选,驻马店市遂平县获准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工作。2018以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改善等一系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组合拳,显著提升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在此期间,已有637万户家庭改造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8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市场化保洁机制,95%完成。

我省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在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名单上,“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景区杨凡村庄规划”赫然在列;在第二批民族特色小镇名单上,“汝州市栾川镇、巩义市朱琳镇等11镇”榜上有名;在2017年度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名单中,有3个保障基础示范村、4个环境改善示范村、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中,我省商丘市永城市、信阳市光山县上榜,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特色休闲美丽乡村中,河南省有8个入围。

综上所述,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为依托,以项目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上级制定政策,下级实施,激发基层组织干事创业精神,鼓励村民探索特色产业和文化,以“以点带面”的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必要的补充。

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主要依靠民间资本,在社会精英的参与下,以低成本、高标准、人性化的方式美化乡村环境、净化乡村人文。这种模式既增加了农村原住民的幸福感,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感,打通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模式。以下是对几种常见模式的分析。

一是发展旅游业和民宿经济,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孟州市莫沟村过去是一个交通堵塞的偏远村庄。近两年,一批村民回乡创业,充分挖掘当地景观资源和坑穴,建设生态水系,开办家庭旅馆和农家乐餐厅,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村里人气聚集,文化活动丰富,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的文明气息。信阳市平桥区唐浩村80%的青年回乡创业,不用挖山、填坑、挑房、砍树。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古村落、民俗风情为村魂,使村庄融入自然,使“农村成为公园、农区成为景区、农宅成为客房”,入选全国美丽宜居乡村。

第二,经营有机回收农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新乡市原阳县小刘固村原本是一个贫困村。农民李伟和日本专家川崎裕仁对原来的养猪场进行了改造,开发了有机回收场。70岁的川崎在农场办公室的窗户上张贴了“白天不要喝白酒”、“不要抽烟吐痰”、“勤于打扫厕所”等标语。通过潜心示范,附近村民养成了自觉打扫庭院、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农场的贡献是:通过培训业务吸引外国人来小六谷参观学习;蔬菜大棚依靠有机肥和人工维护,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堆肥和液体肥料由村民免费使用,他们贡献原材料。小刘固农场目前被列为“循环农业示范农场”。农场的循环农业逐渐改善了当地的生态。这个黄河沿岸的穷村,也吸引了鹅、白鹭等动物的回归,穷村变得美丽、美丽、漂亮。

以上是社会上的人用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来改善农村面貌的方式。产业发展也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 *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建议。

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应继续为农村居民服务。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补充政策没有覆盖到的农村,比如荒山、无人居住的古村落。我们应该鼓励和动员一切力量自发地改造这些空间领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需求。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要求,继续推进建制村规划编制、村庄建设、村庄能力提升、乡村风俗管控、公共服务供给等工作。这些活动不能交给市场,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财政资金和政治压力来改善。但我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力度还不够大,我省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争取上级财政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强化获得上级财政的能力,才能保证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拓宽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延长流转周期,做好产权确权和保护工作,扩大市场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在农村开展有机种植、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搭建平台促进大型家庭农场和小型农场合作,在采购、种植、销售环境等方面使用统一渠道,降低产业成本。制定扶持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鼓励资本在农村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同时,做好农村违法建设监管工作,通过卫星数据等手段,杜绝基建、楼堂馆所、违章建别墅等行为。自下而上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第三,引导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农产品由村到城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引导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鼓励官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农民工作为“新农村圣贤”参与农村建设。新乡县是传递新旧文化的“转换器”。他们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国家政策和现代知识,凝聚人心。新乡县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他们可以利用其较高的群体地位来解决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政策之间的冲突。因此,制定具体政策鼓励智者退居农村,解决他们在农村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将有助于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治理文明”。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要注意条件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其一刀切,不如更注重村落的特色和个性,因势利导,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村落形态和生态环境上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