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9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眉山,620010)
从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指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粗放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没有生态屏障保护的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以及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改变,诱发和加剧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措施。期望相关部门和领导为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一个典型范例和经验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江两河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
序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下同)中央盆地的简称,位于西藏腹地,以雅鲁藏布江为轴线,东起桑日县,西至拉孜县,全长440km,海拔3600-3900m,总面积6.65万km2。范围包括一市(拉萨)两地(山南、日喀则)18个县(市、区)。其中,拉萨是自治区首府,也是拉萨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东县泽当镇和日喀则市分别是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地方委员会和行政公署。它们是西藏人民居住和城镇集中的区(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现有人口88.38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94.655万人。
“一江两江”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水土资源和交通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西藏“金三角”,是西藏民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开发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占西藏的35.23%,粮食产量占56.24%,农林牧渔业产值占34.5%,工业总产值占23.97%。国内生产总值占19%。
八五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1991、2001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其列为重点综合开发区。1990至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注入数亿元资金,进行“以水利建设为龙头,农牧业发展为主体,配套建设必不可少的能源和交通工程”的开发建设。
然而,随着“一江两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变化日益加剧,许多阻碍该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暴露。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规划(1991 ~ 2000)》指出,“一江两河”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过去长期粗放式开发,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综合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因此,开展和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已成为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决策,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1.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植被锐减。
“一江两河”地区平均海拔3600 ~ 3900 m,地势高,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少,蒸发量大,土层薄而厚,广大山坡保水较差,制约了植被的生长发育。在自然条件下,植被产量没有同纬度其他地区的1/10高。由于长期的粗放开发,过去的天然乔木林和高大的阔叶灌木林,由于过度砍伐,退化为覆盖度低的灌草坡。每年有654.38+万亩灌木林被砍柴刨根破坏。从谷坡坡脚线至4500m山下部,原有草地植被退化,覆盖率降低,导致山体物理风化和水土流失,出现大面积沙化和砾石稀疏草地植被。非森林化进程以居住区为核心呈放射状延伸。拉萨市郊山区灌木林被砍伐,灌木林的危害范围继续向外扩展。在最近的15年间,覆盖率超过40%的灌木林地面积减少了70%。植被覆盖的急剧减少和部分枯竭,以及山脚下灌木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功能的恶化,生物群落和动植物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重建和恢复原有植被是非常困难的。
1.2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一江两河”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860.9 km2(2791,000亩),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97.5%。雅鲁藏布江集中在贡嘎、扎囊、乃东、曲水、南木林、拉孜、日喀则等县(市),在宽阔的河谷和拉萨河下游。由于风沙强大,流沙面积不断扩大,密木所在的活动、半活动沙丘和沙丘链随处可见,部分地区已扩展到山前冲洪积扇和山坡。雅鲁藏布江流域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8.7%。其中雅鲁藏布江北岸达那河谷-达珠卡地区和曲水-泽当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河谷土地面积的46.5%和44.1%。按行政区划,日喀则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977km2,其次是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分别为542.2km2和341.7km2。虽然土地荒漠化与干燥的环境和强烈的季风吹袭有关,但人类活动对植被的过度采伐和掠夺扩大了荒漠化的面积,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每年都有数百亩土地和草地被流沙覆盖吞噬,道路被沙土掩埋,阻碍交通。现在,风沙覆盖的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两倍多。土地荒漠化严重危害植被、农田、牧场、水利设施、交通、民航,掩埋城乡建筑,污染环境,降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
1.3侵蚀性强,水土流失加剧。
青藏高原地壳的快速隆升、强烈的风化剥蚀和不发达的植被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自然环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大影响加剧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该区水土流失面积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3%。据抽样统计,山麓和冲积扇中每平方公里有0.251条冲沟(最深20m,最宽25m),裸露岩石面积0.053km2(最大8km2)。拉萨河和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别为11kg/m3和36 kg/m3。雅鲁藏布江干流年输沙量达1390万t,个别年份侵蚀程度较严重。西部地区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次是山南地区和拉萨河地区。大面积水土流失加剧,导致耕作层变薄,土地板结贫瘠,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恶化,水库(塘)难以发挥效益。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了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自然植被的锐减、水土流失以及道路建设、边坡开挖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诱发和加剧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721起,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元。拉萨、泽当镇、琼结县等区域内重要城镇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43.8+0.5亿元。每到雨季,交通沿线频繁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断破坏城镇、水利设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数百至数百公顷农田被冲走或掩埋。
1.5草地退化严重。
“一江两河”地区的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带的温带草地。全区有退化草地1153700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24.3%,其中重度19%,中度37.7%,轻度43.3%。拉萨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32.7%;山南退化草地5.62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20.86%,其中严重退化草地占37.9%;日喀则地区草地退化面积达到21.1.6% ha,占草地面积的79.5%,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22.4%。草地退化主要表现为食用牧草减少,毒草泛滥,鼠害严重,土壤沙化。退化的原因与过度放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当甚至破坏性的薪柴植被等大大促进了破坏。草地退化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恶性循环。
1.6城市地下水污染
“一江两河”河谷平原区是西藏城镇和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是城市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然而,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自然保护条件较差。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工业三废污染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在拉萨、日喀则、那曲地区、泽当镇等城镇,地下水已形成轻至中度的点状污染、面状污染和带状污染,并有扩大的趋势。
1.7水文条件恶化,土地严重干旱。
随着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和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水资源的调节和涵养功能明显减弱,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径流减少,导致干旱河谷不断扩大,干旱发生频繁、周期长。冬、春、夏三季最长连续干旱日数为156 ~ 228天。即使在6-8月的雨季,干旱频率也在40%以上。全区受旱面积已达59.57万亩,缺水231.21.000 m3/d..干旱区多分布在干流两侧支流的中下游。现有耕地、森林、草地处于干旱状态,大面积宜农荒地因干旱难以开发。遇到大旱,粮食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牲畜因缺乏饲草而大量死亡,人民生活比较贫困,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1.8土地盐碱化
“一江两河”地区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但该地区农业灌溉大多仍采用漫灌等落后灌溉方式,导致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宽谷区、林州盆地等地下水位较浅的重要农业区部分耕地盐碱化,面积达2.87万公顷,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政府制定保护法规提供依据。
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总结了该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的特点和规律,划分了资源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各分区自然资源开发中保护生态地质环境的对策。 并对开发后生态地质环境的恢复或建设提出了建议,为该地区各级政府制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
2.2建立生态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预测和监测。
鉴于西藏“一江两河”的特殊地位,必须扩大地质环境监测范围,充分利用“3S”技术,开展“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建设生态环境“动态”空间数据库,实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预测与监测,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3开展生态环境地质专项示范调查研究,编制相应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在世界上起步较早,应用先进技术解决和监测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已大量开展。虽然中国已经意识到资源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江两河”地区拟采用生态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3S”等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选择不同类型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典型区域(段),开展生态环境地质特殊范围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或规范,示范和指导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深入开展。
2.4加快“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程规划提供依据。
尽快摸清“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现状,编制“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图和“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工程规划图。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为“一江两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工程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3结论
“一江两江”地区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没有生态屏障的保护,诱发和加剧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系统向无序和衰退方向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制约了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使该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工程规划。可以预见,只要生态环境地质规划的所有工程内容得到全面落实和实施,这一地区就一定能够建成青藏高原工农业发达、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区。
参考
[1]陈孟雄。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5 (3): 3 ~ 6。
魏伦武。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3 (1): 6 ~ 8。
魏伦武,赖。西南地区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探讨。四川地质学报,2002,9 (3): 153 ~ 155。
刘玉海。黄河中游区域地质环境特征、问题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 (2): 73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