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知识产权招聘
虽然代工是3C电子领域的常规操作,但代工在汽车领域并不是主流形式。
曾经,以韦小立为代表的古代造车新势力进入汽车行业时,贴牌被视为“不靠谱”的模式。
当时不仅网上各种蔚来车主剪掉了“江淮”的logo,同样是造车新势力的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甚至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我选择代工,我就天天不睡觉了”。
几年后的今天,最初选择代工的造车新势力蔚来跨过了这道坎,小鹏、零跑纷纷转向自建工厂。代工模式的对错尚无定论。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当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制定了更激进的交付计划——三年内量产,代工正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模式。
随着这种模式的流行,在新玩家和新目标的推动下,代工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1
老大哥进入市场,重新定义代工。
说到“代工”工厂,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江淮、海马、长江...在上一轮行业竞争中,这些车企的自主产品都属于不被看好的一类。而这也是外界对汽车代工心存疑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初为了打破江淮的刻板印象,蔚来在与江淮的合作生产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蔚来不仅在起步阶段斥资2亿元在南京建了一条试产线,还试图贯穿所有工序;就连后来的江淮蔚来工厂也是江淮斥资23亿重建的,所有生产标准都是蔚来制定的。
经过一些努力,蔚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代工模式下产品质量的质疑。当负责生产的企业成为吉利、比亚迪等一线车企,质疑产品质量的声音不断减少。
当百度宣布将与吉利合作造车,滴滴宣布将与比亚迪合作生产汽车时,从来没有人担心这些车辆会在质量上严重受损。
此前,针对沈晖“如果我选择代工,我不会天天睡觉”的说法,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丰田代工威马,沈晖不会抱怨”。
主流车企参与代工,不仅外界对代工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合作模式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在之前的合作模式中,相对弱势的车企主要是租用产能和生产资质,单纯进行贴牌生产,收取加工费。
但在比亚迪与滴滴、吉利与百度的合作模式中,双方的合作变成了合资公司,* * *开发,* * *运营,* * *享有知识产权。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在比亚迪与滴滴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成立了精彩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比亚迪持股65%,滴滴持股35%。
科技公司依靠传统车企成熟的造车技术让产品快速落地,传统车企依靠科技公司的软件能力积累智能化转型经验。这种合作方式远比前者深刻。
同时,由于底层的平台架构和完整的供应链,这些车企在合作上也更有话语权。
由于与之前的代工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看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称之为“代工”。
用他的话说,吉利与百度在汽车工程技术、制造技术、汽车前沿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吉利是帮助百度实现的伟大理想(打造智能电动汽车)。”
2
在正常化之前,挑战依然存在。
然而,随着科技企业的进入,虽然汽车代工正在被重新定义,但与手机代工相比,汽车代工模式的拓展并不容易。
首先,是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合作诉求的差异。
此前,在苹果正式宣布要造车之后,就不断有消息称其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代工厂。现代汽车和日产汽车都曾是苹果丑闻的目标。
虽然传闻中一度涉及到在哪里建厂的细节,但抱着直接否认后现代主义和日产的态度,直到现在也没有苹果造车的消息。
至于合作无果而终的原因,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根源可能是苹果只想找代工厂而不是战略合作伙伴,但在大多数传统车企看来,单纯成为代工厂会损害其品牌形象。
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算盘,各种博弈之后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
即便比亚迪与滴滴联合打造的D1车型已经上市,但4月份,多个消息人士披露,滴滴已经启动造车项目,由滴滴副总裁、小菊专车服务总经理杨军挂帅,并已开始从车厂挖人组建团队。
虽然滴滴未来如何运营尚无定论,但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波折可见一斑。
当苹果宣布要造车的时候,因与苹果合作而一举成名的富士康也开始大力推进汽车代工战略。
然而,富士康这次能否再次重现其在手机领域的代工传奇,却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汽车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与手机代工相比,产业链长,设备通用化难度大,技术专业性强。如果代工平台总体水平不足,代工企业可能需要为每个品牌搭建专门的流水线。而汽车生产线的投入高,专业性强,生产设备的开发、制造,甚至安装调试都是专业且耗时的过程。
在一轮又一轮的造车热潮中,花了几百亿不造车的新势力不在少数。和富士康一样,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更加通用的平台可能更加困难。
可以说,在今天的大背景下,有实力的传统车企并不愿意成为代工厂,看中代工业务的野蛮人缺乏技术,仍然是当前汽车代工模式快速推广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汽车代工本身也算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以江淮为例。三年来,江淮每生产一辆蔚来汽车,平均可以获得1.400元的主机厂费用和6000元左右的损失补偿。
为了接手这块业务,江淮投资23亿重建工厂,今年就能收回成本。
在这样的利好下,不知道有没有更多的传统车企转向了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