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技术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够首先创造和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就能够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是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缺乏高端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专利技术,以及R&D体系不完善,社会创新活力不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制度支撑,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努力加强以下机制。

强化市场导向机制,让市场驱动和引导技术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必须是动态的、有活力的、有效的,市场也必须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市场才能驱动和引导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要素价格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技术R&D机构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一线员工等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政策、制度、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整体联动。,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和动员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改革调整专利补贴政策,引导专利创造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快速转变,切实提高专利含金量。

强化转化应用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激发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和发展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联合建立集群创新R&D中心,加强全社会各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合作与应用,完善新技术新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成果资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完善新技术转化应用风险投资机制,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分担技术创新风险,充分发挥商业模式创新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催化作用。通过专利托管项目和导航项目,引进优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资源,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专利分析和布局服务,量身定制个性化知识产权服务,帮助科技初创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侵权打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创新创造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保护机制。优先审核重点专利授权,帮助企业提升专利申请处理水平,提高快速通过审核的概率,加快确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积极争取在北京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创新执法保护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行政和司法保护“双向互动”模式。搭建跨区域专利执法合作平台,协同执法、严格执法,打击商标权、著作权、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进出口、会展、批发市场等关键环节,制假售假集中的重点领域的侵权行为,切实维权。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为契机,提升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引导和帮助科技初创企业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的统筹协调,完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更好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