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恒知识产权

文字?|?李?美丽的

没有什么东西是用钱砸不烂的。如果有,砸几下。在我看来,这句话无比适用于恒大。

第一次认识恒大,是因为足球。后来才发现是一家以房地产起家的企业。后来才知道,这里还卖矿泉水和老年保健品。做金融,做旅游;最后甚至造了一辆车。或许恒大在某些领域没有优势,但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有经验,就用钱去买有经验的企业;没有技术,就用钱买技术;如果没有人才,那就用钱来吸引人才...总而言之,一直“买中买,合在一起,大而化之”的恒大,不怕买不到钱。

许家印曾经说过,恒大在选择产业上,一定是非常大的产业。果然,老板总是说话算数。恒大选择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巨大的体量,永远是几万亿的市场。而且,恒大的每个项目,似乎都能以雷开场。?

以造车为例。短短一年时间,集销售、电池、整车制造、电机、超跑研发、工厂用地于一体的汽车体系布局几乎完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恒大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迅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投资数千亿元建设生产和R&D基地。

我突然觉得,似乎只要徐大燮瞄准了市场,就没有他拿不走的东西。

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2020年疫情爆发的前两个月,恒大还在热火朝天,朋友圈要么被其7.5折优惠刷屏,要么被其不合理的退房和5000元预约政策刷屏。中国恒大公告数据显示,2月份恒大签约销售金额约为44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5,438+007.8%。合同销售面积约565,438+038,000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5,438+053.8%。

相比之下,恒大造车的信息就低调很多,至少前两个月基本没有大的动作。直到3月日内瓦车展(当天唯一允许现场发布的产品),恒大科尼赛克新能源混动超跑Gemera发布,整个市场的目光立刻聚焦。

据悉,Gemera限量生产300辆,起售价高达1.3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654.38+0.00万元)。出道当天,一位神秘的瑞士富豪一口气买了30辆车。贫穷仍然限制着我的想象力。有钱人是不是每个月都要有一天的车?

首次亮相后不久,300辆Gemera就销售一空。看到这个新闻,我脑海里下意识的出现了两个信息点:第一,有钱人比我想象的多。第二,Gemera被市场认可。

这样的好车当然受市场欢迎。与顶级厂商科尼赛克合作,双门四座超跑,百公里加速1.9秒,20秒400Km/h,续航里程1,000公里,创新可再生液体燃料,2.0T双涡轮增压三缸发动机,综合最大功率1,724马力...也可以随意取出任何参数。

Gemera的出现似乎证明了市场上“恒大能不能造好车”的疑问,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也提出恒大有能力制造世界顶级的新能源超跑。我们不得不说恒大的造车技术不强,但是资源整合能力很强。

自2018宣布进军高科技行业以来,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频频发力。同年9月,恒大以654.38+04.49亿元入股拥有全球最大汽车经销商的广汇集团。在贾跃亭告别FF仲裁后,恒大于2065,438+09年6月5日以NEVS 9.3亿美元成功收购国家能源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565,438+0%股权,并继承了瑞典萨博的车辆R&D和制造技术。次日,恒大爆料成立充电桩公司。?

同月24日,恒大以654.38+0.6亿元投资动力电池公司卡耐新能源,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一个又一个重要布局。5天后,65438年10月29日,恒大健康宣布向科尼赛克投资65438+5亿欧元(约165438+5亿人民币),之后将斥资65438+5亿美元(约1065438+)。

为什么和科尼赛克的合作分两步走。据悉,恒大将通过旗下NEVS斥资654.38+0.5亿欧元收购SOP,SOP的主要资产为科尼赛克856.5438+0%的股份。随后,NEVS还将投资654.38+0.5亿美元与科尼赛克(Koenigsegg)成立合资公司(科尼赛克将出资7000万美元)成立项目公司。这意味着恒大将从科尼赛克获得部分知识和工业产权的许可。所以,恒大并不只是给格梅拉“买”了一个冠名权,实际上是恒大自己“造”出来的。

但恒大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造车优势,还必须实施电动汽车的核心“三电”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整车电控。也正因为如此,恒大在收购卡耐新能源后,将手伸向了“三电”体系。轮毂电机技术代表了电机电控领域最前沿的技术,被业界认为是电动车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所以恒大瞄准了市场上既有核心技术又有生产条件的荷兰e牵引。

2065438+2009年3月,恒大出资5亿元收购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权,后者持有荷兰e-Traction公司100%股权。所以恒大也控制着e牵引。欧洲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的引入,意味着恒大在汽车电机电控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恒大认为获得商用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还不够,于是想出了乘用车轮毂电机技术的点子。同年5月,恒大全资收购英国轮毂电机公司Protean。

不过我上面说过,恒大不怕没技术,就怕有些技术买不到。对此,恒大改变了打法,就是合作。比如与德国霍费尔动力总成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拥有三合一的动力总成技术和知识产权;与德国本特勒集团、FEV集团合作,引进3.0底盘架构知识产权,与15世界知名汽车造型设计专家签约,成立恒大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专家委员会。

恒大用最先进的技术,在生产和收费上下了很大功夫。去年6月,恒大在广州南沙区投资6543.8+060亿元,建设三大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项目。几天后与沈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投资6543.8+020亿元在沈阳建设三个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7月,恒大与国网* * *共同投资654.38+0.8亿元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致力于社区充电等业务...

也就是说,仅在过去的1和2年,恒大就收购或合作了德国霍费尔三合一动力总成技术、荷兰e-traction和英国Protean的轮毂电机技术、德国本特勒和FEV集团的3.0底盘架构技术...并且还布局了主要的生产基地和后续的充电业务。

经过一场激烈的运作,恒大基本解决了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几个瓶颈。首先,收购NEVS恒大有整车研发能力;其次,通过卡耐恒大拥有领先的电池技术;然后通过收购泰特机电和荷兰e-Traction,恒大拥有电机技术;再者,入股广汇集团的恒大,打通了供销体系;最后,与国家电网的合作解决了未来的充电问题...可以说开局就是巅峰。

不得不承认,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绝对是解决问题的神助攻。不是每个造车新势力都能像恒大这么大方。而且能在短时间内频繁达成收购或合作,说明许家印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了。这种远见和格局,配得上许家印“做就做,做大做强做成功”的风格。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许家印和李书福的造车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有些地方性质不同,但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烙印。当时吉利还只是一个比较低端的汽车品牌。通过金融危机收购沃尔沃后,逐渐增强了品牌力,之后不断走在收购入股的道路上。如果让吉利一层一层的布局产品链从低端走向高端,那么这个过程肯定要比现在长,成功与否还得另说。?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利用力量的方式,不是吗?恒大,在去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国能93并被全网喷“一款没改的纸老虎车型”后,迅速发布了恒大恒驰汽车品牌。但由于之前的不重视,恒大在业内还是一个“挠头”的存在。如今直接发布新能源超跑Gemera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Gemera使用的电池是恒大研发生产的最新一代产品,逆变器由恒大控股的荷兰e-Traction公司研发生产,充分体现了恒大在行业整合方面的优势。

任何品牌都有它的光环,品牌溢价很重要。一个品牌需要打造一个“高级”的品牌形象,至少在消费者心目中,要相信这家车企能造出好车。但是很难像之前国能93那样从低端向高端进攻,成功率还是低的。

原来恒大冰泉是这样的。徐大燮“怀疑”市面上的水不够高,想自己做一个饮用水的高端品牌。项目初期,恒大还是本着自己的商业“原则”来“砸钱”。后来里皮、郎平、菲戈、耶罗都成为恒大冰泉全球推广大使。但事实上,恒大冰泉的设计和广告营销并不高端。同时3.5元的价格定的很别扭,在当时的市场上偏高。偏离了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所以恒大冰泉当时并没有出名。

另外,变化太快的广告,大降价的待遇,让恒大冰泉失去了最好的市场机会。如果想回到高端,基本可以说是“力不从心”。所以2016年,这款富家子弟的产品终究还是卖出去了。

品牌固化。恒大一开始高调入市,但并没有给自己定好定位。后期站起来会比刚入市更难。汽车市场也是如此,可以是德系优质的正面固化形象,也可以是法制“非人化”的负面固化形象,所以车企树立的“第一印象”也很重要。一旦形成“刻板印象”,就很难扭转。

如今与科尼赛克的合作,或者说与世界各大“牛逼企业”的合作,也是恒大向市场发出的声音:虽然恒大是汽车行业的“门外汉”,但帮手很多,学到的技术同样强大。

正如在去年6月165438+10月2日举行的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说:“我们把能买的核心技术和企业都买了,没什么造车的恒大会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就是变道超车”。

基于成熟的全球供应链,现在制造汽车越来越像制造手机。技术往往不是最缺的,有价值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恒大混合了全球先进的供应商,集成了整个造车技术。更重要的是,恒大拥有强大的资金链。

但我觉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不是徐大燮的目标。恒大真的只是一个“只买钱多的傻子”吗?不,恒大一点都不傻。人是聪明的。许家印真正想要的是能打动市场的硬核技术。所以他会尽量在技术领域重金收购,买不到再考虑合作。

造车有两个决定其生死的重要因素,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技术。现在看来,恒大两者都不缺。虽然新能源造车企业中失败者比幸存者多,但即便是蔚来这种造车头部企业,也几次濒临亏损和破产,恒大必然亏损。但对于刚入局的恒大来说,只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他们还会继续投入上亿的资金。恒大计划三年投资450亿造车,2019年200亿,2020年15亿,2026年10亿。许家印的目光放在了未来几年。

许家印曾公开表示,“恒大多元化布局正式结束,五年内不会拓展新领域。”普通人真的说不出这句话。目前,恒大已形成地产、健康、文化旅游、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板块,均为万亿级市场项目,恒大多元化战略逐步进入收获期。

许家印曾经预言,汽车产业5-10年可能是几万亿规模,全世界是几十万亿。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2019,19年2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5%左右。按照这个销售目标,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以上,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目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洗牌阶段,新能源汽车冲击空间无限。恒大此时大举投资,未来一定会把恒大带进一条全新的成长跑道。

徐大燮还表示,未来3-5年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产能规划方面,恒大此前将一期规划定为654.38+0万辆,力争654.38+00年内达到500万辆,与科尼赛克合作年产654.38+000辆超跑。超跑暂且不说,654.38+0万辆的产能是什么概念?几天前,特斯拉654.38+0万辆刚刚下线。这个数字,他们用了12年。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恒大进军矿泉水市场的场景。恒大也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达到6543.8+00亿,三年300亿的“扩张”目标。为什么会膨胀?因为当时整个矿泉水行业的销售额有300多亿,但恒大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中高端市场发力,使其活跃程度超过全行业大牌的总量。

这很像我们这些新年伊始就给自己立起一面旗帜的人。能不能受得了,就是一种沾沾自喜的仪式感。我们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商业市场也是如此。太大的旗帜和裤裆采取的步骤必然导致决策失误。

如今恒大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上的调门非常高,但在新能源市场下滑,新势力竞争激烈,特斯拉在国内试产站稳脚跟的形势下,不知道能否达成目标。

不过我知道,虽然一系列的“合作代工”大大降低了恒大造车的技术难度,但汽车毕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那一年,许多“业余”企业试图涉足但都失败了,比如三星,比如R&F地产。要量产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汽车,需要整车厂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这已经是新势力车企的一大难点。

而且作为跨界球员,恒大的跨界困境也是存在的。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打开突破口,创造知名度和空间,往往比高调出击更重要。

恒大应该吸取过去营销的经验和教训。即使具备引爆市场的条件,也不应该在后续操作中操之过急,忽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既然选择了进入市场,就要尊重那个市场的运营规则和规定。

否则,再厚的资金储备,再优秀的技术支持,出不出好作品都是“空洞”的,消费者也不会为国能93这样的产品买单。

2020年是特殊而关键的一年。恒大距离其首款新能源汽车“恒驰1”量产只有1年;距离许家印提出的“年产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只剩下1-2年。恒大靠“砸钱”能实现“提前布局”吗?或许,让人“挠头”的“恒大操作”真的有可能。

不筹钱,自己做;有商业套路,有造车团;许家印个性鲜明的打法真的很独特。放眼2020年造车新势力,这种徐氏打法不可复制。但是这种打法会不会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或许,只有成功的玩法才能称之为模式。徐石有这个机会吗?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