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o沃尔沃:直到我成为你十年的朋友。
M&A光荣而自豪,但困难在于如何弘扬这段历史。这是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初面临的拷问。未来十年,这个问题还是需要Givo更好的面对。
也许是因为那天是8月2日星期天,一个如此“重要”的日子,我在看一群孩子玩蹦床的时候平淡无奇地度过了这一天。
两天后打开Word的时候,还是有点忐忑。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没有在合适的时间拍一波马。是的,你现在一定还记得——十年前的8月2日,吉利收购沃尔沃,正式完成股权交割。
十年前的这一天,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M&A史上的奇迹”的吉沃M&A案正式结案。沃尔沃汽车100%股权成功交割,知识产权等相关资产成功转让授权,举世瞩目,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10年过去了,似乎没有多少国内媒体关注这个10周年,开通了各种新闻客户端。屏幕上满是“理想的第二个纳斯达克敲钟”和“恒大的六辆车”...嗯,在新四化的时刻,这的确是只属于造车新势力的一个亮点时刻。
但是关于吉利沃尔沃,我总觉得在这个节点上应该记录点什么,哪怕是“要记住”。
谈“钱”不伤感情
十年时间不算长,但十年时间,当家花旦变成了“乘风破浪的姐姐”,无数“别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的二次元青年也变成了油腻的大叔。
但对于吉利沃尔沃来说,十年不过是两个“五年计划”。经过两个五年周期,被收购的沃尔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数据对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10年前,沃尔沃还是一家“骄傲但亏损的瑞典大公司”。在华销量仅为30522辆,中国是沃尔沃全球第四大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沃尔沃在华年销量达到154559,中国成为沃尔沃品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2020年8月2日成功交付后,沃尔沃立即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了未来五年沃尔沃在中国的发展战略:20万辆的销量目标、20%的市场份额、220家经销商、2家国内化工厂、80%的国产化率、6543.8+000亿美元的投资,为沃尔沃勾勒出了未来五年一系列枯燥的数字。
但相对于不易被曝光的系统化布局,20万辆、20%市场份额等具体销售目标的设定显然更能吸引外界的关注。
“沃尔沃在中国豪华车20%的市场份额是科学的。沃尔沃中国战略发布时,李书福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沃尔沃进入中国就是要和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一起构成中国所有的高端车。
按照沃尔沃最初的目标,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也就是202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将达到8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率为30%。从沃尔沃目前的表现来看,2019沃尔沃全球销量已经突破70万辆,中国市场的贡献为22%。
说实话,排除两年前汽车市场不可逆转的下滑和今年年初开始的疫情影响,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沃尔沃确实在沿着李书福的预期无限接近最初的发展目标。
今年6-6月,沃尔沃在华累计销量达到656,065,438+0,连续三个月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将收获中国第654.38+0万车主。虽然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很难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但沃尔沃创造了豪华品牌应有的发展势头。
然而,在ABB的强大压力下,沃尔沃距离“20%的市场份额”和“重返中国市场豪华车第一阵营”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当然,这仍将是沃尔沃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
除了销售目标的完成,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谈论这个“中国汽车工业M&A历史上的奇迹”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这个问题是业界关注的,沃尔沃自己也在反思和总结。
老虎已经回到山里了。
10年前,李书福一直向沃尔沃强调“老虎回山”的理念。吉利不会给收购对象改名,损害其价值观,把它变成一个只在乎利润的工厂。相反,他希望利用收购方先进的品牌运营经验和技术实力,将自己的吉利打造成为一家国际化的汽车公司。
但在扭亏初期,吉利和沃尔沃面临的更多的是现实问题:全球化的进程或者说金融危机的“契机”让沃尔沃“嫁人”。谁能保证吉利在扭亏的过程中会“不在乎利润”?
毕竟,除了销量提升和业绩增长,沃尔沃进入中国后,需要文化融合,改变生产地,但同时也不能在“经营中”的沃尔沃身上砍太重的一刀。
回忆总是想哭。可以说,从沃尔沃被正式划入吉利“账本”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在利润、市场、系统化发展、本土化乃至后期国际化等各个层面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很难,但是十年后我们回头看,沃尔沃做到了。
十年来,沃尔沃在自主经营的思路下,成功成为唯一一个中国人拥有的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无论是同吉利控股的研发、技术共享、合资,都充分发挥了协同和体系优势。
早在2020年,沃尔沃就已经确立了“稳定欧美市场,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其中亚太、欧洲、北美都是沃尔沃既定的本土市场。而这个目标,沃尔沃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实现了。
过去十年,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无论是否被吉利收购,沃尔沃要走向世界,必然要走向中国。显然,国际化已经成为沃尔沃收购后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沃尔沃以全球化思维指导本土化体系的运作,建立了完整高效的符合市场和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架构和机制,完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
今天,沃尔沃已经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性汽车公司。在R&D、采购、生产和销售方面,沃尔沃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本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高效应对全球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灵活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波动。
又一个十年的绑腿
十年前,Givo合并案之所以如此轰动,是因为吉利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小公司,而沃尔沃是一个发达小国的大公司。沃尔沃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吉利将这一历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虽然总说“还虎于山”,但依托沃尔沃壮大吉利显然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初衷之一。换句话说,先把沃尔沃自身理顺,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吉利做大做强,才是李书福真正的心思。
十年不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思路也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有丰富合资经验的国内大型国企,合资伙伴较多,一直专注于自主品牌的发展。长城、奇瑞、力帆这些为数不多的没有合资项目的车企,都是手里拿着货的硬骨头玩家。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几年前说过,我们生产自己的品牌。为什么中国想要合资企业?目的是掌握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不是生产国外品牌或获取利益。
只想要市场,不想付费的“轰动”时代结束了。今天,长城找到了宝马,奇瑞和捷豹路虎开出了温情,而“闭关锁国”的力帆早已远去。
从这十年来看,吉利对沃尔沃的“撒手不管,不改”,只是相对的。相比其他自主车企,吉利运营已经在自己手里的沃尔沃显然要轻松很多。
十年来,依托沃尔沃的本土化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资源借用,共同开发技术平台,整合低成本制造经验,通过国内首个“网络名人高端自主”品牌,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吉利和沃尔沃真的是“牵手如旅游”。
M&A光荣而自豪,但困难在于如何弘扬这段历史。这是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初面临的拷问。未来十年,这个问题还是需要Givo更好的面对。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