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专利申请?

近年来,专利申请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从企业到个人;但是在你想申请专利之前,你必须了解它的概念。下面的内容就是关于这个的。

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策略探讨

摘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首要条件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规出台后,企业申请国家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1概述

随着中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时期,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措施,许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或国内风险投资创业者正致力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建立一个拥有强大高科技资产储备的企业并不难。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定义“高科技”。以前国内的新技术或者新科研成果都是靠成果鉴定或者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专利保护范围与国际接轨,国内专利申请量呈指数级增长,专利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对于真正依靠高新技术支撑自身发展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申请专利也是提高自身企业技术水平,确立在高新技术领域地位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获得国家专利法的保护,建立自己的专利池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保护,是防止不正当竞争的较好的法律手段,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的投入。

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现代科技发展到这个地步,解决问题的手段往往就像一层窗户纸,稍微用力就能捅破。在它被打破之前,做相关技术工作的人往往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堵厚厚的墙,想要绕过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型新技术企业普遍缺乏经济实力,他们比大型企业更渴望保护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否则,新技术产品一投入试产,就有很多造假者,后来者无需投入巨大的前期开发成本,就可以将低价产品投入市场进行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不利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借助国家专利保护体系合理构建自己的专利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迫切需要加强对专利保护的认识。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无非是一群专业相同,对某个新技术领域有很强理解的人。他们已经对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开发出一款在该领域占据市场的产品,筹集资金创办自己的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以期开发出成功的市场化产品。在这一发展时期,企业要随时跟踪该领域产品的技术发展,尤其是各种专利公告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开发进度随时调整和提出自己的知识产权文档。仔细审视自己的研究思路是否合理,是否是最佳路径,是否在开发别人已经拥有的技术,并特别关注国内外相关专利信息,避免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属于专利申请的尴尬。企业申请专利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不宜过早。过早的申请必须处于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必须写得宽泛而不是准确和清楚地界定。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竞争的同事可能已经申请了同行的发明,他们已经落后了。

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在成立之初就申请或继续申请专利。根据我国专利法,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保护专利。对于一个以开发新技术为主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外观保护专利的保护范围相对有限,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申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各有利弊。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只要符合专利法的规定,一般都会很快被批准。缺点是实用新型只保护产品类型的技术方案,而不保护制造相关产品方法类型的技术方案。并且由于该实用新型在审批过程中没有经过实质审查,其专利稳定性较差。补救措施是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请求中国专利局对实用新型进行检索,并获得专利局检索后获得的专利分析报告,因为检索过程类似于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过程,实用新型检索报告的结论一般等同于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结果。

由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审理程序不同,其保护效果也有显著差异。虽然实用新型专利有利于在早期获得专利授权,但由于缺乏实质审查,相当一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的稳定性并不好。如果申请人提出搜索请求,他将得到一个未申请专利的结果。这种情况部分是因为申请人的技术方案不具有专利性,通俗地说就是申请一个属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的产品。但是,申请人的申请文件书写不当也有很多原因。写作不当的具体问题将在本文后面的讨论中介绍。申请发明专利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发明专利的审批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是通过专利局的审查部门对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实质审查。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由专利局实际审查部门或者负责审理的审查员决定的。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程序后,申请人往往会收到一份或多份审查意见通知书,每次他指出申请文件中不符合专利法或实施细则的具体问题,申请人就能尽快克服所指出的问题。反之,就会拖很久。

2专利申请的考虑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在成立之初就申请或继续申请专利。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构成,提高科研开发支出的比例,完善自身的科研开发机构等。另一方面,借助国家专利保护体系,合理构建自己的专利网络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措施,体现了对自己专利的保护和对他人专利的尊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专利申请、所有权和企业专利权保护上。中国属于后工业化国家,产生原创发明相当困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这给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

在要求知识产权方面,中国的新技术企业应该向日本公司和韩国公司学习。这两个国家在专利方面非常敬业和执着。只要是在自己的领域或者围绕自己的领域,总是围绕着一个比较基础的技术专利。认真研究和申请大量相互关联的、围绕这个基础专利的专利。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在技术开发上投入巨大,总能开发出大量授权专利。这些专利一般都是在原有基础专利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日韩企业以这些改进后的专利为资本,获得基础专利开发企业的交换授权,既顽强地维护了自己的市场范围,又减轻了高科技专利构成的专利壁垒对本国企业的压力。笔者经过多年的考察发现,我国专利申请中个人申请人的比例较高,而中小企业的申请数量相对较少,很多企业只有少量的发明专利申请,甚至只用新申请。这当然是由于相关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或对知识产权了解不深,但也存在企业申请专利的误区:将专利理解为企业的技术诀窍,应严格保密,延误了专利申请的时间。

那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路径如何呢?《专利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发明,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新的实用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以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组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为基础,所作出的具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对于一个以开发新技术为主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外观保护专利的保护范围相对有限,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各有利弊。专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修改其申请;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该申请视为撤回。”专利法第四十条规定“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未发现驳回申请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作出授予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颁发相应的专利证书,并同时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对比上述条款,我们可以认识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只要符合专利法的规定,一般不会经过实质审查,就会很快获得批准。根据国家专利局的统计,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平均审查周期为6.1个月。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缺点是只保护产品类型的技术方案,而不保护制造相关产品方法类型的技术方案。并且由于该实用新型在审批过程中没有经过实质审查,其专利稳定性较差。补充手段是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请求国家专利局对实用新型进行检索,检索后获得专利局获得的可专利性分析报告,因为检索过程类似于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过程,实用新型检索报告的结论一般等同于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结果。如上所述,由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审理程序不同,其保护效果也有显著差异。实用新型专利有利于企业在早期获得专利授权。但是,由于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没有经过实质审查,相当一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的稳定性并不好。如果申请人提出检索请求,很有可能得到实用新型专利不可专利的检索结果。一方面,申请人的技术方案不具备可专利性,也就是说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属于现有技术。但另一方面是由于申请人的申请文件书写不当。

写作不当的具体问题将在本文后面的讨论中介绍。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发明专利的审批过程需要专利局专利审查部门对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实质审查。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由专利局实际审查部门或者负责审理的审查员决定的。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程序后,申请人会收到一份或多份审查意见通知书。每次指出申请文件中不符合专利法或实施细则的具体问题,申请人都能尽快克服所指出的问题并获得授权。反之,就会拖很久。根据国家专利局的统计,发明专利申请的平均审查周期为25.8个月。

3专利申请写作技巧

基于多年的技术工作和十年的专利审查经验,笔者感觉国内很多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对于保护的申请策略或者技术方案的撰写都存在问题,往往或大或小。专利文件是法律文件,每一项描述都应当具体明确,使用的技术术语不含糊,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描述清楚,特别是不能使用企业内部的缩写或者行业方言。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中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与代为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专利律师之间出现错误。例如,企业的技术人员将其发明视为产品技术诀窍的秘密,不写在申请文件中或仅在申请文件中作简要说明。

代理人也严格遵守代理人的要求,因此专利保护的书面技术方案非常简短,审查员只能根据权利要求书中概括的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专利检索,根据其所能要求保护的最大范围找到公开发明内容的专利申请文件和非专利文件,根据检索到的文件公开内容判断其不可专利。申请人是在看到这样的意见通知书后才对其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自主确定只有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才是唯一理解,而该说明被审查员根据专利法或实施细则认定为未记载在原申请文件中,导致该申请未被批准。

这里举一个专利申请的例子,要求产品的技术方案和通过电磁波的热效应获取电磁波所携带信息的方法。在原申请的权利要求中,申请人将保护范围最大的独立权利要求写为:

一种用于从广播信号中提取基带信息的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射频信号转换成热量;测量代表射频信号的温度变化。

根据权利要求6用于从广播信号中提取基带信息的设备,包括:用于将广播信号转换成温度振荡的单元;将温度振荡转化为机械运动的装置。

这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很简单。根据说明书中的相关描述,广播信号是携带基带信号的调制电磁波。所以方案是发射的电磁波是时变信号,它在接收设备中的温度效应也是时变的。检测温度变化提取调制电磁波携带的基带信号,具有加热物体的作用,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专利审查员很容易检索到相关的对比文件,并认为这一权利要求不可授予专利。经过几次通知的交换,申请人对权利要求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授权了相应的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从广播信号中提取基带信息的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射频信号转换成热量;测量代表射频信号的温度变化,其中热振荡被转换成机械运动,其中机械运动由微制造热机械致动器产生,并且其中致动器具有与温度变化的频率匹配的谐振频率。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用于从广播信号中提取基带信息的设备,包括:微机械测辐射热计,用于将广播信号中的基带信息转换成时变热场;具有由衬底支撑的圆拱的微加工热机械致动器,其中测辐射热计设置在圆拱的边缘,使得测辐射热计提供的时变热场改变致动器的机械振荡;一种响应致动器机械振动变化而产生信号的装置。

对比本次授权前后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专利保护范围,可以看到,申请人第一次提交的权利要求非常简短,仅提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接收电磁辐射,根据电磁辐射目标上产生的温度变化提取电磁波携带的基带信息,并未涉及基带信息如何提取的任何具体内容。修改后的权利要求明确记载了向目标体辐射电磁辐射,使目标体吸收电磁波并产生热量,从而在目标体上产生热机械运动,致动设计为与温度变化的频率相匹配。显然,这清楚地定义了通过温度变化的频率来获得提取基带信息的方法。测量温度的方式有很多种,测量温度变化的具体方式不是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必要技术特征,没有必要详细描述。

申请专利写作时经常出现的另一个错误是对自己技术发明的核心技术含量没有很好的衡量。高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一切都比较简单,自然很难安排自己的专利技术负责人。一般会邀请专利代理机构的律师协助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有很多熟悉专利法,有丰富专利申请经验的专利律师。但是,这些律师并不一定具备这个高科技企业特有的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而且大部分专利律师也很难熟悉所有的技术领域,这就会导致技术交流中沟通不畅,从而造成文字上的错误。所以,高科技企业需要聘请专利代理人时,最好根据具体的技术领域,与代理公司推荐的代理人进行一点技术交流,了解他对公司技术领域的了解。近年来,大量大学理工科毕业生进入专利公司,这些较年轻的代理人熟悉相关技术领域。他们可能比那些有法律背景的资深专利代理人更熟悉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专业发展方向,更能恰当地写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专利申请文件。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转换器的模块化控制电路,其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用于连接和控制转换器电路以驱动多个灯的动作,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集成电路,用于通过两个输出信号引脚输出两个控制信号;灯电流反馈单元,连接到控制集成电路和多个灯,获取多个灯的工作电流,并将其转换为电压形式,发送给控制集成电路;灯电压限制单元,连接到所述控制集成电路和所述多个灯,用于获取所述多个灯的工作电压并将其传输到所述控制集成电路;亮度调节控制单元,连接到控制集成电路和多个灯,用于调节灯的亮度;灯保护单元,连接到控制集成电路和多个灯,用于保护多个灯免于开路和短路;电源控制单元,连接到控制集成电路,用于提供控制集成电路工作所需的电源;连接到控制集成电路的参考单元由多个电阻器和电容器组成,用于提供控制集成电路操作所需的参考值。

这个权利要求很长,在专利审查方面,保护范围比较小。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记录了所有现有的技术。该权利要求保护一种“转换器的模块化控制电路”来驱动多个灯的动作,这种灯通常被称为电子镇流器。它是一种电子电路产品,包括多个电阻和电容。现代电子电路怎么可以不用印刷电路板?

文章内容由北京恒冠知识产权/提供。如有需求,请关注!

查阅了这方面的中专技术教材,知道电子镇流器都是一个技术方案:交流电经过整流转换成直流电或直接使用直流电源,一个带有逆变控制模块的DC-交流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点亮荧光灯或其他类型的气体放电灯。将测得的灯管上的电流和电压反馈给电子镇流器的逆变控制模块,控制灯管上的电流和电压稳定。当检测到的数据超出预定范围时,判断灯管有故障,关闭电子镇流器提供故障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