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山寨’一词逐渐从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抒己见。

面对山寨现象,舆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反对者将山寨现象视为打假的代名词,认为山寨现象的本质是盗版文化和强盗逻辑;赞美者视山寨为草根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来自民间的挑战权威、反抗主流、旨在制衡的创新力量。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现象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分歧的根源在于各自的看法:反对者关注的是各种山寨产品,而好评者更关注山寨现象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分析山寨现象,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山寨产品,比如山寨手机。本质上,他们采用了别人的核心技术,这应该是一种侵权,但山寨产品不使用正品的商标,这其实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是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表现。

另一种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间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不兼容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它并不一定与主流文化相对立,而是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形式。

某种程度上,“山寨”的兴起表达了民众的诉求。

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认为,山寨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

网络评论员鲁国平认为,过去封闭专制的社会把草根文化的个体精神压制在萌芽状态,草根文化无力与主流文化抗衡,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突飞猛进。在这种宽松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日本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实际差异越来越极端化。有些人对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信心,但又没有自己以身试法的勇气,于是就用调侃的手段,用软的方式进行反抗,用擦边球的技巧和模糊的规范,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山寨现象其实是想通过扰乱现有秩序来生存,进而呼吁建立新秩序,甚至出现真正公平的社会。

当人们表达需求的渠道不够畅通,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当少数人控制和垄断了舆论的出口,当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得不到主流的认同,他们就必须选择一些渠道。

“山寨”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山寨现象源于对成功品牌的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山寨是一种非正统的滑稽模仿,是对品牌的讽刺性复制。模仿不是坏事,任何文化创作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而国内文化产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属于落后地区。“打假”是我们想要从背后打击敌人,转败为胜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之一。只有从模仿中学习,才能有更好的创作。所以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有学者预言,山寨现象的发展趋势只有两种,一种是从娱乐化到喜剧化再到消亡,这种山寨现象不过是披着一幅华丽画卷的“垃圾”;另一种是走出模仿,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山寨现象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所以山寨现象的未来就看它能不能实现自我创新了。

反思:向“山寨”学什么?

如今,关于山寨现象的争论仍在继续。认同山寨现象不代表打假可以逃脱惩罚,反对山寨现象不代表草根对主流话语的挑战会偃旗息鼓。目的不是为了对山寨现象做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不断反思山寨现象的流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新事物往往在旧体制中萌芽,旧体制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营养。正如湖南省媒体人周东飞所说,在这场讨论中获益最大的应该是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的竞争者,以及经济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的监管者。山寨的异军突起,不是因为山寨本身有无敌的基因,也不是因为人们在一瞬间改变了态度或立场。本质原因是经济、社会、文化的格局产生了一些变异和落差,内生动力促成了山寨的崛起。从山寨现象看到自己的问题,甚至不羞于学习山寨现象的一些创新。这是主流、精英、正统的人面对山寨现象应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现象的负面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完善,这也是山寨现象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