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帮助政府吸引外国投资。我不太了解外企的性质。请提醒我需要注意什么。
今年四十出头的方先生是最早进入外企的白领之一,几乎见证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整个发展史。虽然方先生目前的年薪很高,生活也很安逸,但是面对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他的内心总是很沉重。他感慨地说:“我帮外国老板赚了太多中国人的钱,觉得赚了这钱手都酸了,心里却越来越贪婪。这样下去,我怕中国被他们掏空了!”这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却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同心声。方先生与跨国公司老板共事多年,对外资企业虚亏、避税、利润转移的内幕了如指掌。
利润转移:
明秀栈道暗渡陈仓
“一只猪和一只母鸡合资开了一家餐馆。鸡用自己的蛋来买单,猪用自己的肉来买单——割了猪肉以后,合资还能继续吗?”
方先生是一所重点大学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福利很好。刚工作两年,他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家业内知名跨国公司来华洽谈合作事宜。方先生英语流利,成了谈判的骨干。“那时候‘合资’只是一块可以扔上去的肉,”方先生回忆道。“几家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现在想来,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在胜出的同时,方先生的单位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外方投资者的建议,剥离优势资产,组建合资公司。
由于方先生在谈判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对合资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任,他最终辞去了在国企的工作,接受了合资公司一个负责采购的中层职位。我以为中国控股51%的企业中,领导应该是中国人。但方先生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外资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他掌握了大部分实际问题的决策方向。特别是外方凭借技术控制,在实际经营中控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力。
起初,方先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念,对每一个提交合作意向的零部件供应商都进行了仔细的核查,最终锁定了南方的一家民营企业。技术过关,规格符合标准。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申请报告提交给上级主管后,被以“工厂必须将产品提交给母公司认证”为由拒绝。
当方先生将结论传达给投标厂家,委婉地要求对方认证时,对方急了:“我们的零配件产品主要供应方向是行业内的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拿到零部件配套权,我们多次到国外洽谈,不仅花了很多差旅费,还花了几百万的技术转让费。我们的产品已通过国际认证,以确保质量。为什么要重新提交认证?这些费用都是制作成本!”经过核算,如果认证费会增加20%左右的生产成本,投标人经过反复测算才勉强同意进行认证,外方抛出新的理由:“认证标准不提供给非配套厂家。”方先生恍然大悟,外方根本不同意在国内采购零配件和原材料,根本目的是通过所谓的“原厂供应制”向其国外母公司输送利润。合资企业的利润必须与中方分享,但高价采购给母公司直接控制的国外下属零部件厂商带来的巨额利润却可以由他们一个人独享。
“一只猪和一只母鸡合资开了一家餐馆。鸡用自己的蛋来买单,猪用自己的肉来买单——割了猪肉以后,合资还能继续吗?”无奈的方先生在得知外方的根本意图后,手头的工作就简单多了。虽然备件采购成本增加了近60%,但良好的销售形势给合资公司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因为它打着“国际知名品牌”的旗号。但随着行业竞争升级,利润逐渐拉平,成本高的劣势开始显现。经过中方反复交涉,外方最终同意对技术要求不高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进行“本地化采购”。但方先生在实际采购中还是注意到,实际上原来的国外零部件供应商换成了与母公司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合资厂商”。
分析
在国际上,一流企业靠认证挣钱,二流企业靠品牌挣钱。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例,外国投资者有意在本国设立独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资整车公司。中外合资企业赚的钱,一部分要分给中方,但外国投资者在本国设立的外商独资零部件公司赚的利润,全部是外方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通过国外总部的“认证”,才能向中外合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供应配套产品。这样就实现了“利益输送”。“认证”只是手段,利益输送才是本质。
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已被列为暴利行业之一的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8.8%。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累计汽车1.851.70万辆,同比增长约3.28%,销量1.843万辆,同比增长1.55%。产销量增加了,利润却下降了。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外资企业利润逐年下滑的“怪事”。知情人士称,并不是外企的效益越来越差,而是通过“搬走”的方式转移了利润。
外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发生在采购过程中,其前提是外方坚持“原供原则”。在中外合资的主机企业和汽车企业中,外方凭借技术控制掌握了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权力。近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时普遍坚持“原厂供应原则”,不包括中资企业。
高价向母公司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是外企“偷梁换柱”的又一法宝。一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从母公司采购原材料,采购价格比国内同类原材料高出几十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外商从母公司高价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再以低价将产品卖给母公司,从而将利润转移给母公司,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利润。
此外,外方还通过“认证”等方式向中方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的技术部门全部由外方控制。因此,即使在中国控股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中,中国在产品匹配问题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为中外合资主机企业提供配件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获得外方母公司的认证。这样就实现了“利益输送”。“认证”只是手段,利益输送才是本质。
避免损失:
外资的悖论令人惊讶。
跨国公司有自己的律师团队,研究如何把法律上的一个小缝隙钻成一个大洞。我们的法律漏洞大如门,人们手里拿着“合理避税”的牌子走过去了。
随着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同行的低价优势,方先生的公司增速下滑,2001纳税从6000万降到4000万。这时,外方以“依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更多税收”为由,向中方提出设立独资企业。已经升任公司高层的方先生被外方老板指定负责协调此事。
方先生叹了口气告诉记者,当时所谓的“协调工作”并不难。当地政府听说外商独资工厂可以创造更多利润,缴纳更多税收,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外商的所有要求,并积极为外商独资工厂提供优惠条件。在政府部门的压力下,中方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向外方出售股份,很快外方如愿成立了全资公司,方先生也以公司元老的身份进入新公司。
但唯一没有发生的是当地政府。外国投资者“独资”第一年纳税3000万元,比“独资”前的合资企业少纳税654.38+00万元以上;第二年纳税2000万元,比“独资”第一年少654.38+00万元;外资“独资”第三年纳税还是比第二年少了将近一半。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是市场越来越差?方先生说: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形势越来越好。其实“独资化”后,在规范化管理下,企业情况越来越好。据他所知,这家外资企业的产品销售在市场上的份额一直在稳步上升,中国区的优异表现也引起了母公司的关注。2004年底,公司董事会决定进行第三次追加投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家企业账面上一直亏损?面对记者的提问,方先生摇了摇头。因为分工不同,他对纳税申报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方先生肯定地告诉记者,因为在很多地方,引进外资的多少和相应的GDP增长是领导干部的主要指标,所以像方先生的外企这样的跨国公司,往往能在“货币票”这张王牌下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获得国内普通同行难以想象的税收优惠。除了税收减免、财政返还、低地价等优惠措施外,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本地区经济指标的增长,为了更快的升迁,甚至插手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工作。这是很多外企敢于“多投多亏”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税收筹划能力。国家税务总局一位官员曾透露,大多数知名跨国公司都会选择普华永道等国际知名会计公司来处理。他们的操作方法很复杂,在国外经常要转好几圈。而且内部财务会计有非常先进的软件系统,有些软件系统根本不是国内税务人员操作的,监管难度极大。此外,海关、税务等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封锁也加大了查税的难度。方先生半开玩笑地打了个比方:“跨国公司有一个专门研究法律的律师团队,只要有一点缝隙,他们就能钻一个洞。我们现在的法律漏洞几乎比门还大,可以堂堂正正地出去。”
分析
统计显示,在华外企平均亏损51%-55%,全年亏损超过12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6-4月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1075亿元)下降3.5%。对此,国税局官员认为,三分之二的亏损企业属于非经营原因,意在避税。保守估计,外资企业在中国流失的税收一年已达300亿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但一般都有很多亏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外投资悖论”:首先,能够把资本运营手段延伸到其他国家,把价值链创造过程分解到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其损失率高于东道国本土企业。二是资本逐利。这么高的损失率,还是有大量外资涌入这些热点。如此惊人的“外资悖论”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青岛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城市。2004年上半年,479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亏损,占青岛市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总数的60%。亏损8.3亿元,占青岛市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的68%。
不仅在青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外资企业大面积亏损都是普遍现象。外资企业账面亏损的目的是避税。目前外企避税主要有六种形式:买卖两端,通过“AG低薪”向国外转移利润;不切实际地提高固定资产和设备的价值,提前收回部分投资,虚报企业年度折旧费用,使企业推迟进入获利年度;以支付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和商誉等特许权使用费、销售佣金和回扣的形式将利润汇往国外;在集团内部,对上、中、下游产品实行多环节提取和支付专利费;支付网络维护、广告、咨询等人力成本以转移利润;利用资本的弱化,通过向关联企业融资提供贷款支付利息或不收取利息来转移企业利润。
外资企业如此大规模的避税,也反映了我国对外企监管的薄弱。有人估算过,以我国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现有每家外资企业被审计的平均概率是800年一次!虽然数字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税务检查部门反避税的缺失。
邀请外部投资
本土企业:差别待遇中缺乏话语权
“中国人在内战中是专家,在对外战争中是外行。有些官员见到外国人,恨不得跪下来叫他们‘外国人’。没有政策支持,中国企业永远不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对于像方先生这样在外企工作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那些已经被提升为高级经理的人,他们的头就像天花板一样,上面挂着一块玻璃,他们永远无法进入核心。真正的主管永远是空降进来的外国人,或者是“外黄内白”的中国香蕉。除了丰厚的薪水,这些人每年还会有相当多的探亲假,高额的出入境路费也由公司全额报销。“外国人在中国赚钱”的心理一直萦绕着方先生,但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接受过良好管理培训的方先生,一直没有离开外企自己创业,却是因为看到了当年一个同事的教训。
小刘和方先生经历了那家公司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的转变。唯一不同的是,小刘是专业技师。在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后,他选择了自己创业。起初,小刘的工厂经营良好。因为去了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生产线,避免了一些激烈的低端竞争,产品销量猛增。然而,随着外资的不断注入,许多外国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和配套生产。在投标会上,小刘发的产品总是被一些新的合资企业击败。但由于一些核心技术的重复认证和转移成本上升,其产品的利润不断被拉平。更可怕的是,在很多时候,这些技术上并不占优势的私企,却要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以税收为例。毋庸讳言,由于外企可以根据国家政策享受各种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私企被抽查的概率会是外企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很多私企管理者一听到税收二字就会发抖。据小刘介绍,在一次税务大检查中,由于当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税务发票,收到发票的企业不得不面临补税的情况。由于年底资金短缺,小刘不得不将房子抵押成现金,以免坐牢。面对同样的问题,外企的管理者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
分析
事实上,中国的企业淘汰是“进行中”而非“将来时”,在某些行业甚至接近“完成时”。看看我们的手机市场。到目前为止,国外厂商靠卖芯片赚了6543.8+000多亿美元,而国内最好的手机厂商TCL一年才赚6-7亿。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市场份额高达4000多亿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按照民间算法提供的份额仅为2.4%,信息产业部数据为6%。这两个数字没有数量级的差别。其实4000多亿都被外企拿走了。
中国入世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目前,国际制造业资本已经大规模向中国转移。而在国内已经占据国内外市场优势的产品中,主要集中在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组装上。所以中国只能算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不可否认,中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不多。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中,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下游,自身成长的条件非常脆弱。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指出,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被证明是失败的。市场被拿走了,但换来的不是技术。国内企业只有掌握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控产业链分工和利润分配,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决定产品推出和淘汰的时间表,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当某项技术更新后,国内企业将有机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当这个机会出现时,政府应该下大决心调整工业政策,尽可能保护本地工业。对于中国已经取得制造规模优势并形成配套产品布局的行业,如电子产品,国内企业不仅要购买国外技术,还要选择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建立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提供的政策保护措施,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国家采购等方面对可能形成重大突破的领域给予适当支持,帮助这些企业把制造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ZT)
-
火往地下跑,冲;熔岩一旦喷出,会烧掉所有的杂草和树木,所以不会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