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高能耗行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下一个支点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提出2014年节能与综合利用主要预期目标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据多家研究机构预测,2014年重工业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机构将继续推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环保意识的深入,在新环保法颁布前后,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清理”高耗能企业。以广东为例,东莞879家重点用能单位已收到节能任务单,6个污染行业重点企业将达标或有序退出;河北石家庄也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业;陕西省2013 * *关闭11造纸厂,造纸厂已全部迁出主城区。许多专家表示,工业企业将是节能减排的下一个支点。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业委员会主任沈龙海算了一笔账:到2020年,工业企业节能潜力总计3600亿元。目前,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但尽管工业节能潜力巨大,节能行业却不尽如人意。

“虽然这个市场空间很大,但社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个‘动力’。”新奥智能能源通用站产品部副总经理朱磊告诉记者。朱磊认为,节能减排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成本。他说:“比如纺织行业,一块布本身赚不了多少钱,然后闲钱用于节能减排,对其影响很大;对于玻璃行业,能源成本甚至超过50%。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强制转型,只能减少利润,甚至亏损。”

目前,虽然政策层面频频加码,但我国节能服务型企业面临着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多重挑战。首先,很多能源服务企业往往可以实现高耗能企业的局部节能,而没有考虑节能减排的整体需求,解决“点”而忽视“面”,导致节能减排的最终效果并不突出;二是不顾减排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本压力,盲目推荐和推出一些高科技、高成本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进入“为减排而减排”的误区;三是节能减排不能兼顾,经常出现“能效提高但排放依旧”或“排放减少但生产成本大增”的尴尬局面,无法兼顾清洁生产和能源利用的全价开发;四是无法因地制宜地为高耗能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统一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无法从生产工艺、结构等根本环节为单个企业进行统筹考虑,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往往成为治标不治本的“节能摆设”。

系统解决方案为工业节能减排带来新突破。

工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困境给节能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悉,我国节能服务企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165337亿元增长到2015562亿元,增长30.38%。全国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数量从2065,438+03年末的465,438+075家增加到2065,438+06.22年末的4852家,增长65,438+06.22%。

然而,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节能服务行业变“强”的速度有点慢。专家认为,自我能力建设是企业做强的必要条件,节能服务企业的自我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就技术能力而言,国内外知名节能公司都是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这类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知识产权,大多是轻资产、快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

以新奥智能能源实施的株洲兴隆化工水玻璃清洁生产项目为例,考虑到能效的综合利用,新奥打通了兴隆化工各个环节的能源需求,为这类高耗能企业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新突破。一是通过对其生产线的节能改造,用天然气替代传统的水煤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通过技术手段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余热资源;第三,在降低能源成本的前提下,改进工艺流程。经过节能改造,兴隆化工最终实现节能率17%,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0吨,节约能源费用高达600万元。

正因为如此,许多外国公司被吸引踏足中国节能市场。例如,西门子和ABB也通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抢占了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据了解,西门子最早在中国水泥厂实施能源管理,平均节能率达35%。

虽然在中国节能市场上众多国内外企业同台竞争,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复杂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最新发布的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放标准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物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对节能服务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可喜的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补贴力度的加大,分布式能源并网发电政策的逐步开放,节能增效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利用理念的不断深化,许多企业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为整个工业企业的节能改造需求提供了保障。至于工业节能市场,朱磊表示,市场巨大,服务商需要走差异化路线,下一步将是技术、品牌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