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
第一,超越传统的工业技术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会创造和使用工具,也会用特殊的文字来解释自然。也就是说,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具有科技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类就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人类文明。
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也是如此。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文明向传统农耕文明转型。传统农耕文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铜时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属于青铜时代。第二阶段是黑铁时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铸造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而开始瓦解。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形成了“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帝制官僚+儒道法思想体系”的中华文明。虽然一万年来农耕文明发生过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但由于当时的科技主流顺应了自然规律,人类总体上是稳定和安全的。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有限,对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害怕自然。四千年前,在中国的夏朝,春天禁止砍树,夏天禁止捕鱼,禁止杀幼畜,禁止取鸟蛋。三千年前,周朝根据气候季节,严格规定狩猎、捕鸟、捕鱼、砍树、烧荒地的时间。两千年前的秦朝,禁止在春天采集新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生动物,禁止毒死鱼和乌龟。纵观中国历史,对环境保护有明确的法规和禁令。中国历代农民都知道“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道理。土地产生的桔杆和消耗食物后的排泄物都作为农家肥返回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环利用。中国的耕地几千年没有退化。农民在山林里砍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让村子周围的燃料可以永久使用。中国的人口膨胀也带来了周期性的战争,周期性的战争又把人口压缩回到自然资源的边界。世界上任何一个科技体系,都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资源范围内,支撑特定的人口和文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科技从来没有超出人力畜力和铁制农具的范围。人们有意识地根据耕地、林草、水资源的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由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我调节的、可持续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近代西方国家以牛顿力学、纺纱机、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脱离了农业文明,迅速奔向传统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相比,传统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的膨胀,形成了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仅过去100年消耗的能量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的粗放式发展,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生产生活方式的无限扩散,最终逼出了全球生态危机。人类终于深切地感受到了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所谓现代化过程,就是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财富的过程,所谓现代社会,就是人均资源消耗高,污水排放量大的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加,物欲的横流,工商业的发展,人均资源消耗量猛增。以水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为12升,中世纪约为20-40升,18世纪增至60升。现在,发达国家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是500-600升。据有关资料统计,工业化国家每100美元的收入,大约需要300公斤自然资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资源。如果中国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比如中国有654.38+0.3亿人把自行车换成了汽车,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万桶石油,而是每天消耗865.438+0万桶石油,远远超过目前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地球上有那么多资源供我们消耗吗?我们有能力无害化处理由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吗?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对西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继承,也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1990-2001期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万吨增长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万吨)。钢增加143%(从6700万吨增加到163万吨),铜增加189%(从72.9万吨增加到211000吨),铝增加380%(从72.4万吨增加到354.5万吨)。人们在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忘记了这些成就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有代价的。有人计算过,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把它全部吃掉才能实现现代化。原因很清楚,然而中国地广人稀,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技术恰恰指向了资源稀缺和污染,这是不可持续的。谁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的道路,谁就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
第二,走向新的生态技术
在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发达国家已经在全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我曾经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说过,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丰富的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零垃圾、零排放),正在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谁最早转型成功,谁就是未来的主宰。转变的关键在于探索“生态技术之路”。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是生态科技的核心。
按照现有的能源结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工业经济中的化石燃料是无法回收的,燃烧后就消失了。更何况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只够人类再用40-50年。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在伊拉克为确保石油安全而战的同时,美国正在全力开发新能源。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提议拨款6543.8+0.2亿美元作为研究经费,让美国在制造无污染的氢燃料汽车方面领先世界...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努力克服障碍,使这种车辆尽快从实验室进入展览室,今天出生的婴儿将是未来驾驶无污染氢动力汽车的第一人。请和我一起参与这项重要的创新,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洁,减少我们国家对其他国家能源的依赖。”布什呼吁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进口。为什么要求2040?因为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1400多亿吨,按照现在的产量,静态保证期正好40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大型油田,到2040年,世界上将没有石油供应美国。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5%,却消耗了世界总能源的30%。然而,美国仍然对自己的能源未来充满忧虑,大力发展新能源,这确实发人深省。1980年,美国第一架太阳能飞机上天。从65438到0995,美国政府颁发“绿色化学挑战奖”,鼓励绿色技术发明者。2002年,美国10辆太阳能汽车默默起步。在过去的四年里,太阳能和风能以40%的速度持续增长。风力发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从1995到2002年增长了6倍,从4800 MW增长到31100 MW。目前全球风力发电机组的总发电量可以满足4000万欧洲人的家庭需求。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工业经济中的一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不会消失的,比如铁、铜、铝等。这样的资源只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让它们永远循环利用。几百年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丢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和环境运动的发展,以及资源成本的逐渐增加,一些企业被迫追求基于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都可以进行处理,然后以资源的形式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就是循环经济。丹麦已经禁止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生产线,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车。日本的《家电回收法》让数百万台旧家电变废为宝;《汽车循环法案》将数百万吨的旧车变成了贵重物品;建筑回收法将数千万吨建筑工地垃圾变废为宝。日本还计划到2010年将填埋量从目前的7400万吨/年减少到3700万吨/年,到2050年减少到370万吨/年,最终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循环经济等技术已经取得突破。为什么至今没有全面普及?这是由于传统能源和工业集团的阻挠,西方政党受到强烈限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一旦普及,将给原有的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几大石油公司,虽然最热衷于发展氢能和太阳能,但为了现有的利益,却把这些科研成果封锁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并以知识产权的名义限制转让,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他们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石油利益格局,还要为石油枯竭时代的到来“未雨绸缪”。在最后一滴石油用完之前,新能源技术将很难真正普及。当然,由于规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产品成本也高,这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个原因。所以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普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和利益问题。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早一天发展新能源,晚一天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不大,唯独中国不行。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达到了支撑极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新能源的使用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途径。再高的代价,再高的代价,我们都要去。
集中资源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长远根本利益,我们必须认清。面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和环境压力,少做一些浪费人和钱的形象工程,少建一些对生态不利的大坝,少建一些怨声载道的豪华办公楼,少投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比如石油汽车),就可以为下一次的大事件节省资金。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绿色引导和控制能力,打破一些电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利益,将政府财政大规模投入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并以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在美国,每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联邦税收可以减少2000美元;在丹麦,强有力的税收政策鼓励人们利用风力发电。这是未来中国绿色税收和绿色贷款的参考样本。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虽然短期成本巨大,但长期会占据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技术前沿的企业,使他们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因为生态技术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还应针对那些紧迫的生态科学和技术问题取得快速进展,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体系、保护人类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大规模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控制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等等。政府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做好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也要抓住一些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兴衰成败的大事。这些大事暂时无利可图,但关系国计民生,是政府实实在在的义务。
中国原本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后来者。如果你迟到,你会被打。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内部一片混乱。现在,我们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道路上再次落后,否则大刀对大炮的悲情历史将会重演。想象一下,如果别人使用太阳能飞机和氢动力汽车,而我们的飞机和汽车仍然使用消耗和污染环境的石油。这样的国力怎么跟人家比?如果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和循环经济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决定抛弃旧的工业经济科技,转向全新的生态经济科技,那么我们多年来以极高的环境代价取得的一切经济成就都将成为笑话。有人把传统工业文明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因为传统工业文明把生命的摇篮变成了生命的坟墓。有人把新兴的生态工业文明称为“从坟墓到摇篮”,因为它摒弃了对抗自然的科技形式,而采用了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从而开启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和谐的时代。一定的科技体系指向一定范围的资源。传统工业文明技术指向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生态工业文明技术指向丰富、清洁、可持续的资源范围。围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发展,构建中国新伦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越来越生态化。这才是未来中国真正可持续的现代化。为了对中华民族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科技必须超越工业文明的传统科技模式,人类科技必须发展生态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这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承担的艰巨事业。
回答者:w 4136-助理二级1-2 16:34。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绿色校园
唐小学许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儿童的环境意识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世纪,为了使环境教育有一个新的提高,为环境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决定给自己施加压力,创建绿色校园。2003年6月5438+10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计划,并指定环保监督员实施创建计划。精心组织师生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学习和活动,认真收集、整理、保存资料,达到“徐州市绿色学校评价标准”。
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珍惜资源、善待地球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宗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校园是我们的绿色行为。
第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基于“教育无处不在”的理念,利用春季的好时机,调整花木布局,搞好学校绿化美化,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花木具有消除和抵御污染的特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制作宣传标语,规范师生绿色行为。严格执行检查督导制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优美清新的校园环境,形成环境教育氛围。
第二,搞好环保培训。
为了使教师掌握环保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学习和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环境教育能力。学校订阅了四种有关环境的报纸和期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对教师来说,搞好环境教育是有益的。
第三,做好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公告栏、班级黑板报、广播语言、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家长会等。,面向全体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开展宣传教育,让绿色教育在家庭和社区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搞好课内教育。
1.各科认真进行渗透教育,环保教育嵌入教学。教师可以重点挖掘课本中的环保素材,结合现实生活做好环境教育。
2.搞好环境教育。学校每周二上午安排环境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做到三件事:教材、计划、备课、考核。搞好每一堂环保教育课,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3.充分利用环保日,通过国旗下的演讲,对全体师生进行环保教育。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环境教育专题或渗透教育。
4、认真开展环境教育教学研究。每学期,教思维、自然、社会、环境教育、劳动的各年级教师认真开展“三个一”活动,撰写教案,参加环境教育研讨会,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教育水平。
五、认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1.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环保小组,有相应的活动和导师,让他们定期做好环保活动。
2、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绿化、美化和净化校园的劳动。积极开展“建设绿色世界”活动。定期开展绿化除草、挖松土壤、防汛抗旱、修剪花木等绿化保护活动。在净化校园方面,师生开展“身边无垃圾”活动,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做到身边三无:无纸屑、无果皮、无包装。
3、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和监督活动。
(1),组织学生在附近街道和村庄张贴海报,倡导绿色行为。
(2)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流水质进行调查,找出污染源,写出调查报告。
4.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重大环保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师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师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3月12,植树节。每年都要组织师生植树绿化,调整花木布局。并开展“我与小树一起成长,为家乡添新绿”“省零花钱,我为环保做贡献”等活动。
(2)4月22日,地球日。少先队员开展了“爱我们的地球母亲”主题团拜会活动,向全体师生宣讲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活动,使师生进一步树立了环保意识。
(3)6月5日,环境日。少先队员开展保护环境的专项活动,向全体师生宣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师生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9月11-21日开展了“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系列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有环保意识。
5.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开展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减少污染,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6.收集信息,整理数据。
组织师生查阅报纸,收集信息,了解环保信息,掌握环保知识,制作小报向社会宣传。
环境保护是一件长期而深刻的事情,是学校环境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做好环境教育工作。我们以“教育每一个孩子,影响每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为宗旨,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己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