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更重要的是,只有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开辟新的科技产业,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广大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树立企业创新理念,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源。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与自身的可持续增长密切相关。只有不断强化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为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从而赢得国内乃至全球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和发挥团队和个人的价值,尊重企业和个人的荣誉,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是规范企业管理,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治理基础。由于自主创新所需资金量大,投资时间长,收益不确定,企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良好规范的企业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组织结构、财务决策与监督、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下大力气,完善企业财务决策与监督机制,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治理基础。

三是完善以科技人才为主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核心科技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的平均R&D投资不断增加,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水平,这使得科研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薄弱,无法引进和留住顶尖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收入差距小且相对较低,激励形式单一,也造成了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是从制度上保障R&D投资,改善科研基础条件。第二,对核心科技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使核心科技人才的努力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都采用薪酬激励机制来引进和激励核心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第三,建立常态培训机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应根据每年的培训预算,以讲座、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科技人才的学习,形成企业可持续的创新源泉。第四,建立合格岗位晋升机制,选拔管理型科技人才。除了保证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学习机会,企业还应给予他们相应的晋升空间,鼓励他们在更高层次上领导R&D团队的创新工作。

四是创新企业对外合作方式。企业应积极开展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对外合作方式,提高自主创新效率。第一,合作研发。合作研发的形式主要有校企合作研发和企业间合作研发、国内合作研发和国际合作研发。合作研发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合作R&D还有利于实现技术装备、科技人才等R&D资源的互补,缩短R&D周期。鉴于我国很多企业资金和科技人才短缺,企业采用合作R&D应该是一种重要的R&D组织形式,既能筹集资金,又能掌握核心技术。第二,技术获取。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拥有尖端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面临破产,为我国相关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创造了机遇。广大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对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收购。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收购获取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便捷途径。

同时,要努力形成企业技术与资本的互动机制。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在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企业应抓住机遇,努力形成技术创新与资本的互动机制,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管理。

此外,有关部门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可以考虑使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挖潜改造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等。支持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支持企业采用节水、节能、节材技术,支持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完善相关产业升级服务体系。地方产业技术发展基金应致力于支持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转移和扩散,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高、新、特、优”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对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