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石化技术吧?

没错,最近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高产烯烃催化裂化技术获得了美国《烃类加工》杂志2021年度最佳石化技术奖。这是中国石化技术首次获得该国际奖项,标志着该技术得到了全球石化领域同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对中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最佳石化技术奖(Best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ward)是由全球石油炼制和化学工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期刊《烃加工》(Hydrocarbon Processing)设立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是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获奖的高产烯烃催化裂化技术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开发。它是一种生产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的新工艺,可以高效转化石油炼制、煤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低价值烯烃副产物,从而大幅提高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的产量,同时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该技术每加工654.38+0万吨低值烯烃,可生产865.438+0.3万吨乙烯、丙烯等高值化学品。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价值巨大。高产烯烃催化裂化技术于2009年在中原石化实现了国内首次工业应用。目前已在4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2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1960年,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上海闵行会议决定成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院的前身),承担腈纶原料丙烯腈催化技术的研究任务。1984年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直属科研单位,199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院已成为科研实力雄厚、设备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是中国石化重要的石化研发基地。在上海浦东新区和上海化工设有科研创新和工程研究两个基地,在上海石化区设有金山分公司,在中国石化、天津石化、仪征化纤、川威化工、巴陵石化5家企业设有分公司,分管1中国石化。目前,上海院拥有基础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工及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R&D基地,以及中国石化合成纤维加工应用中心、中国石化高端精细化学品、光电材料等两个R&D联合中心,中国石化甲醇转化技术、三元表面活性剂、芳烃技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技术等六个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工分技术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拥有国家。

60年来,上海所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石化产业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有机原料(烯烃、芳烃及其大宗衍生物)、碳一化工、合成材料、油气添加剂、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以石化催化剂和成套技术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领域涵盖了当前石化和煤化工产业链的主要技术,成为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丙烯腈、甲苯歧化、苯乙烯、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精对苯二甲酸、乙苯、异丙苯、裂解汽油加氢、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等一大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成套技术,以及芳香腈、表面活性剂、绿色聚酯、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等系列产品技术,在国内外石油化工厂得到成功应用,保持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甲苯歧化技术及催化剂、乙苯/苯乙烯催化剂、二乙烯苯催化剂、氧化脱氢催化剂、多金属聚醚催化剂等产品和技术已出口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等地。近年来,上海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产品研发领域,共同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新开发的分子筛SCM-14和SCM-15获得了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号SOR和SOV,实现了中国企业界在该领域的零突破,加强了高性能材料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技术研究,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银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