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购车补贴,放宽准入,新能源车企连续两次罢工迎来政策利好!
从已经出台或确定的车市新政来看,自然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先受益。短短一周,两个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新能源汽车企业迎政策利好。
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三项促进汽车消费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延长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和免征购置税两年。
昨天,工信部决定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从修改决定的说明中,我们发现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四个方面:
①?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设计开发能力”要求。
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产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③?删除《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暂行规定》。
④?删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还应当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条例》的规定。
这四个方面的修订都表明,这是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和产品的准入门槛。
“设计和开发能力”的取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业内普遍认为,这一要求的变化真实反映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已经向“宽进”倾斜。
众所周知,设计研发能力被视为一个车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允许进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什么会删除这么重要的要求?政府部门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在向谁释放“善意”?
从“严”到“宽”
事实上,重心正在向中后端转移。
现阶段我们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规则是工信部2017制定的准入规定。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形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的修改也是需要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是让新能源汽车企业回归产品,回归市场,而不是为了准入标准而挠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删除了对相关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新能源汽车企业无人问津,而是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上。
此前,准入条件的重点是生产前端。但以这次删除的设计开发能力为例,实际上并没有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和体系。
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很多准入条件不符合当前需求,或者说不符合市场规律。
从产品和售后入手,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纯”目的,比如作弊等等。
可以发现,国家现在正试图通过市场竞争来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将重心从生产前端转移到中后端,无疑是明智之举。
放宽准入标准,我们在向谁释放“善意”?
要搞清楚谁受益最大,首先要搞清楚需求。哪些公司急需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
毫无疑问,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应该是大量的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中国放开合资企业股比政策的实施,特斯拉(在上海建厂)、韩国现代汽车(四川现代完成股权置换)等一些车企相继享受到了这样的“红利”。
但是,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确实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放开股份的时间限制,更重要的是没有考虑进入市场就“有困难”,别无选择。
按照之前的准入规定,要求企业具备设计开发能力,这让很多原本需要进入市场的外商独资企业难免有所顾虑。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都是一个“敏感话题”。
他们会担心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一些核心信息会不会在核查验收过程中被“泄露”。
在原准入申请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列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要说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过程,甚至需要提供产品开发的主要设施设备清单,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原值等。
显然,这也是之前很少有外资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原因之一。此次删除相关要求和规定,势必会激发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兴趣,打消之前的顾虑。
国内“贴牌”车企CP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也可能产生很多对“OEM CP”。主要是有汽车设计研发能力的新势力和没有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能力的传统车企。
近年来,国内诞生了数百家造车新势力,但真正实现量产交付的屈指可数。原因是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苦于没有生产资质的“准生证”。
从已经量产交付的蔚来和小鹏来看,都是传统车企生产的。蔚来有江淮,小鹏有海马(Xpeng Motors最近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了资质)。
但与此同时,有大量传统车企有生产资质,却缺乏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能力。准入门槛的降低,可能会诞生很多对代工伙伴。
当然,由于对生产前端的要求降低,重心逐渐向中后端转移,这必然导致对代工和贴牌企业双方优劣的重新审视。有可能出现新的OEM组合,原有的OEM组合消失。
跨界造车的新能源车企。
删除设计研发能力等要求,对于那些从其他行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总结这些跨界玩家的属性,基本都是面向新能源汽车的,不差钱。但设计开发的能力,恰恰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用金钱换取的。
这也使得他们大多花了大钱,却依然以“门外汉”的身份存在于造车大军中。准入条件的修改一方面会加快已经入局者的制造步伐,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多跨界玩家入局。
可见,无论是外商独资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还是有贴牌可能性的新老汽车企业联合,还是互不相干的新型跨界汽车制造企业,准入门槛的放宽都有着不小的诱惑和实际利益。
由于去年6月新能源补贴政策切换,原本高速狂奔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按下“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近期延长补贴两年的新政策似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放宽准入条件将带来新的刺激。
但目前的利好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本身来判断和筛选,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还需要更多实际的支持。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跟进,让利好政策真正落地。
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来看,这次准入条件的修改只是未来诸多调整中的一个。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来验证。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