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30强成功散文
“文化企业30强”为什么会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他们是如何打通渠道、输出内容,如何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为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化舞台。本版特为读者梳理相关经历。
电影:建立全球电影频道
万达文化集团先后成立了万达电影院线、万达影视制作公司、万达院线发行公司,形成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万达院线目前拥有超过1,000块银幕,是亚洲第一的院线。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万达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
M&A成为中国电影的全球渠道。商业领域有句老话叫“渠道为王”,文化产业也是如此。中国文化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传播渠道。中国的文化产业要真正走出去,必须下大力气,花长时间去创造传播渠道。
万达院线虽然在国内领先,但与6000多块、7000多块的世界院线巨头相比,规模还是很小。光靠自身发展很难引领世界,更别说形成全球网络。
为了放大影院规模,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万达积极收购国外影院。2012年3月,万达与全球第二大公司AMC影院公司正式签署并购协议,成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并购案。这使得万达文化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拥有近7000块电影银幕,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
万达正在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领先影院谈判并购事宜。一旦并购成功,万达将提前实现占据世界电影市场20%份额的目标,形成中国电影的全球出口通道。
依托渠道输出中国电影。为了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万达在并购AMC的协议中明确要求AMC每年引进3-5部中国电影在美国上映。万达与AMC合作,精选《1942》、《该走的路》等在国内非常受欢迎的优秀影片,在美国影院上映。由于文化差异和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陌生,这两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并不理想。
随着AMC从2013开始每年在美国上映3-5部中国电影计划的实施,美国观众将有更多机会看到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企业也将更加了解美国电影市场的规律。几年后,中国电影有望打开局面,在美国市场产生影响。
合拍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将在世界上产生真正的影响,不仅是通过文化传播渠道,而且是通过生产世界观众愿意接受的内容。万达投资6543.8+0亿元在国内成立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拍摄10部以上影视剧,力求打造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在此基础上,万达文化集团成立了电影投资基金,选择全球电影巨头合作拍摄在全球发行的英文电影。万达已与索尼影业和迪士尼影业达成框架协议,与福克斯影业和狮门影业影业的合作协议也在谈判中。这些世界电影巨头拥有强大的全球发行渠道,凭借他们的传播能力,中国电影将被极大地推向世界。
不懈的走出去步伐让万达集团尝到了甜头。万达集团2005年投资文化产业,2012成立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经过七年的发展,万达文化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资产31亿元,年收入208亿元。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发布的2012全球文化产业50强报告,万达文化集团在全球文化企业中排名第38位。万达文化集团业务涉及九大文化产业,并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2016年收入达400亿元,跻身全球文化企业20强。2020年实现营收800亿元,跻身全球10强文化企业,成为世界级文化企业。(杨军整理)
出版:从单一到多样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文化装备制造和文化服务外包。集团形成了从单一版权输出到多元化文化产品输出、从纯产品贸易到全方位国际合作、从文化商品输出到文化资本输出的文化贸易发展“新格局”。
目前,集团主要从事版权出口、实物出口、期刊落地等图书贸易,以及电子媒体产品、文化设备、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出口业务。外贸业务发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累计营业额近23亿美元,年均增长80%,成为国际经贸中的文化企业。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加大投入,孵化培育文化经济产品。安徽出版集团每年安排至少300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品出口,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高科技文化产品、合作出版、海外设厂、服务外包等。产品突出科技创新、软实力、文化商业开发和提升商业文化价值的特色,提高文化贸易的辐射力。
利用终端推动文化内容产品出口。集团以软件带硬件,以内容带产品,推动文化走出去。自主研发、生产、组装的各类电子媒体产品和数字终端产品,如出口欧美的多功能数字终端,均配有集团旗下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图书,确保图书直接进入国外家庭,真正实现文化的“走出去”和“走进去”。
主动提升国际合作吸引力。集团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销会,如德国、美国电子展、玩具书展等,拓展国际渠道,寻找产业链新伙伴;利用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文化展会,邀请国际客商组团参观、交流、洽谈合作。
无缝对接,建立海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走出去要“走进去”、“一头扎进去”、“融进去”,才能真正提高影响力。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实体,尤其是大规模的实体。集团率先在全国出版行业设立境外印刷实体。目前拥有以俄罗斯新时代印刷公司为主体的印刷基地,年销售收入500万美元。合作在波兰建立出版机构,在斯洛伐克、约旦建立文化制作分公司和发行基地及工业园区,扎根海外市场。同时,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立国际文化贸易组织,利用外高桥保税区桥头堡,发展建设文化贸易沿海总部经济。
利用新媒体加快文化贸易模式转型升级。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大融合,推动文化贸易合作的载体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和实体渠道传播向媒体网络出版和数字渠道传播转变。集团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数据库和在线平台建立合作,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电视等新载体,快速适应国际市场的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加快文化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张玉玲整理)
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
Caeg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全球演出业务的文化央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在长期的文化贸易实践中,创造并成功运用了“借东风”、“大卖场”、“出口不出国”等策略,极具借鉴意义。
“借东风”策略的典型案例是大型舞台剧《龙狮》。1999携手世界著名的太阳马戏团推出了以中国杂技节目为蓝本的《龙狮》。成功植入了美国传统文化元素、哲学思想和艺术符号,展现了一流的舞台制作能力和强大的跨国营销能力。被誉为“东方智慧与西方力量结合的象征”,获得著名的戏剧托尼奖。在华北各地和14年都有演出。
“大卖场”战略的代表案例是少林题材舞台剧《武林时空》。该剧是首部少林题材舞台剧,由中国对外演出集团创作、投资、拥有。它每年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欧巡回演出,总共演出近65,438+0,500场。我们拥有自己的版权,与IMG、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型演出公司的北美、西欧分公司签约,长期担任我们的区域营销人员,从而进入他们长期积累的销售渠道观众资源的“大卖场”,收到事半功倍的营销传播效果。
第三个案例是我们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和上海杂技团共同制作的多媒体舞台剧《时空之旅》。该剧国际化制作,带有“中国元素”。“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创意理念。自2005年9月在上海首演以来,已演出3378场,票房收入超过3.29亿元,购票观众达322万人次,其中来华外国游客近220万人次,成功实现了“出口不出国”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