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律师如何发展新型业务

本期主持人:景,上海市原野律师事务所嘉宾:,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朱晶晶,上海市嘉华律师事务所蒋,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文字整理:许,:业务是律师的立身之本,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大趋势是青年律师发展新型业务最重要的方向。那么如何发展,有哪些新的思路?今天有幸邀请您来谈谈这个问题,为他人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今天主要讨论三大问题:第一是传统商业面临的新挑战;二是新型业务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如何有效切入新型业务。首先来听听朱律师对第一个问题的想法。传统商业面临的新挑战朱菁菁:时代的发展确实催生了很多新的行业,有些领域我们在十年二十年前是不会去接触的,但是我不认为传统商业面临的是没有办法发展的挑战,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去拓展。比如最传统的婚姻家庭业务,我相信不管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只要社会一直在发展,这个业务的范围就不会缩小。只要根据当前社会的特点,从市场、客户的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等角度出发,在业务拓展模式上做一些创新,它的业务量是不会萎缩的。对于我们的法律业务在新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律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自身的学习,深入到这些新的领域去了解和探索新的业务。景:传统业务也可以通过新的营销方式或者新的拓展渠道进行创新,这也会给律师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当然,新型业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姜律师对此有何看法?姜:今天主要讨论的是青年律师的业务发展问题。在传统的律师行业,年轻律师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外部的市场压力,还有来自同行竞争的压力。虽然整个法律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减少,但年轻律师想在传统法律事务中冲出自己的天地,在一定时期内与同行竞争。这种竞争对年轻律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巩固自己在传统业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新的宣传推广模式,通过这些媒体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或者微博、微信来推广自己,尽快在传统业务市场的客户中推广自己。我相信年轻律师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很快就会克服传统业务的挑战,冲出重围。对于新业务,社会是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意味着各种新兴行业、服务领域或者潜在的市场客户都在慢慢滋生壮大。年轻律师具有老一辈律师所不具备的市场敏感度和对市场的把握和适应能力。我们如何在这个新兴市场或行业中捕捉或找到法律需求?这是我们年轻律师应该考虑的。我相信年轻律师如果能潜心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走捷径。新业务发展的可能性景:新业务的发展应该特别适合有一定执业年限的年轻创业型律师。例如,我们这里的三位律师都有65,438+00年的执业时间。他们的从业经历和三十多岁的年纪,让我们对传统商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奋斗的欲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律师行业会有我们新的坐标。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有这样的经验积累,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有社会责任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对于开发新类型业务的方式方法,在律师行业,部分律师认为越专业越有利于开发新业务,这与传统业务中“全能型”律师、综合型律师的现象形成对比。当然,也有很多年轻律师认为,行业应该更重要。还有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影视文化产业,互联网产业。随着国家新的经济政策出现了其他新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法律服务原来是一片空白,是一片处女地,也就是说谁牵头谁就最有发言权,最有市场。你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朱菁菁:我觉得所谓的新业务应该按照专业走还是按照行业走,这不是一个选择题。其实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职业是律师的内功。我们以前所谓的“万金油”律师,就是什么都做,什么都懂一点,不高深。随着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细分,市场对律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比如有房地产的问题,客户来律师事务所咨询的时候会问:你们有房地产方面的专业律师吗?可能十年前,当事人不会问这个问题,找个熟悉的律师或者知名律师就行了。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律师作为一个职业,可能还是会有和市场认知的结合。我们律师行业的职业是根据部门法分类的,如劳动法、知识产权法或刑法。但是客户不仅要找专业精深的律师,还想找熟悉自己行业的律师。他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勤奋学习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拓展业务的时候也要开阔视野,注意占领哪个行业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两者不是二元关系,而是应该结合起来。姜:对于商业的新发展来说,行业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在专业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新的业务类型。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如前几年的《反垄断法》和最近最高法院对《劳动法》的司法解释,预示着新的行业或新的社会法律关系的调整趋势。我们年轻的律师要结合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做一些市场调查,这里面隐含着一些新的律师业务的存在。所以从专业的角度,结合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找到业务发展的新思路。行业也是如此。近年来,上海努力建设文化高地,特别是在徐汇区。这一块可能涉及到很多朱律师,而且很明显是一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范畴。其中,我们的律师应该及时介入这个新兴的行业,这个行业孕育了大量的新兴法律事务,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职业还是行业,都可以找到和挖掘出新的业务类型。京:据我所知,有几位律师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朱律师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的专长,在业内有很好的口碑。通过知识产权进入影视文化行业后,对文化和电影最关心的当然是版权。想必朱律师是把精细的职业当成了“一件件摸索行业”的有力武器。当然,如果一个律师在某个行业很有名,别人可能会忘记他原来的专业领域,认为他是这个行业非常优秀的律师。在欧美一些国家,律师往往被称为汽车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律师,所以他们可能对这个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清楚,对这个行业的贸易习惯养成也比较了解,所以会逐渐被定义为行业律师。目前我国各行业的法制建设亟待发展,这将给我们律师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陪伴行业共同成长。其实徐汇就有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就是在旅游行业做法律服务的刘律师。其实很多律师在他工作之前对旅游法律服务并不熟悉,不知道从何下手。但刘律师切入旅游法律服务后,很快成为这个行业非常优秀的律师,很多人包括政府和企业都认可他。姜律师,您主要从事企业拆迁的专业法律服务。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专业领域拓展成碎片?蒋:其实对于企业征收拆迁来说,如果是一大块的行业范畴的话,就归类为房地产征地前期准备,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专业范畴,因为涉及的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尤其是企业拆迁,所以包含了很多法律事务。国务院征收条例发布于2011,上海实施细则发布于2012。这两个法规代替了2001的拆迁条例,征收程序是对之前拆迁程序的颠覆性改变,会给年轻律师一个切入这个行业或者专业领域的机会。能否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新的商业思路,需要不断的关注。我是律师协会不动产征收委员会委员。我们上次开会,把上海整个征收条例的实施细则分了一下,涉及到律师可以介入的地方多达三四十个点,也就是说有三四十个业务领域要做。业务发展离不开专业,也离不开行业,这个我觉得很关键。景:刚才大家都谈到了选择专业后律师行业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律师服务范围扩大和延伸的问题。如何扩大或延伸律师的服务范围?朱律师有什么实践经验或者深刻的思考与大家分享吗?朱菁菁: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和前一个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就是专业或者行业的问题。年轻律师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兴趣或者一些机缘巧合,对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熟悉,然后在这样的专业基础上思考自己可以选择什么范围。比如我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版权专业比较感兴趣,正好对应了我们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国策,于是我开始研究拓展文化产业,这是以专业为基础来拓展产业。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些年轻律师当了几年“万金油”律师。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他在做“万金油”律师的过程中接触了各行各业,积累的经验也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财富。如果我们年轻的律师偶然接触到一些新的行业和领域,也可以成为这个新领域的专家。因为在某个行业,肯定有一个专业领域,你可以在那里找到相应的法律业务。比如刚才文先生提到的刘律师,他关注旅游行业,潜心研究,成为旅游行业的法律专家。所以如果一开始没选专业,也没关系。可以在熟悉的行业做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如何有效切入新型业务景:朱律师的经历对很多年轻律师应该有新的启示。很多年轻的律师从执业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自己想做哪个专业。经验告诉我们,很多都是巧合,包括社会发展或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当然,现在对客户的法律服务内容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会有更多升级的要求。我们也和谭芳律师讨论了这个话题。她曾经介绍过北京天同所,专门做再审业务。我想很少有律师会把再审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领域。可能大部分律师听到再审会认为会失败,但是天通做得很好,成功率很高,在业内口碑非常好。这是传统业务,但属于新的拓展方式。为律师提供需要再审的案件,以律师为委托人,是律师行业一种全新的拓展方式。还有浙江伊沫学院,专门研究影视领域。研究所里有很多专业的经纪人,他的服务范围可能已经大大突破了律师的法律服务范围。那么,基于这两个所的业务拓展方式,对我们青年律师开拓新的业务类型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谭芳:北京天通所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他们只办理民商事再审案件,业务范围只针对最基础的民商事合同纠纷。有一次,我就一个案子咨询他们,只给了一审和二审的判决书。一个月后,他们给了我一个让我惊讶的回复。他们整理了一下:案发地法院为什么这么判?我们有什么依据,为什么法院还是不采纳?某省高院内部会议纪要等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内容很详细。蒋勇律师告诉我,他们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可以编成这样一本书。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会从上百个再审案件中挑选出十几个他们认为有胜算的案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种“自由”的排序工作,而他们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徒劳”之上——用细致完美的流程,将知识管理做到极致。现在他们是北京五大律所,胜诉率能达到90%以上,有些案子甚至会影响立法。另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是浙江的伊沫学院。他们的核心团队由几位曾在同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过的年轻律师组成。因为之前的律所解散,没有律所愿意接收他们整个团队,所以他们决定自己创业,成立了现在的浙江伊沫律师事务所。和所有刚创业的年轻律师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无案源的窘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查看了一位演员的经纪合同,惊讶于合同漏洞百出。同时,他们发现这个领域的律师有很大的业务操作空间。因为都是80后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对影视文化产业的熟悉和热情,集体搬到横店影视城为演员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他们在影视文化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度和口碑,并逐渐与众多明星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现在他们是浙江卫视的法律顾问,负责起草和签署《周立波》和《中国好声音学员》的经纪合同。现在他们又开始关注动漫产业,希望从中发掘新的机会。在我看来,青年律师在拓展业务时要坚持专业化,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会扬长避短,把兴趣和职业联系起来。朱晶晶:我听说过刚才提到的两个所,也多次听谭律师提到。刚才文老师提到的天通所,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视野和角度。因为他们选择做再审案件,所以他们的市场拓展力度很多都是放在行业内的,比如为行业内的律师提供培训,包括律所的主任。除此之外,他们在自身的专业性上也做了很多努力,印象最深的就是倡导服务的实体化。众所周知,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做营销的时候,很难描述或者让客户看到你的服务有什么样的价值。天通强调服务的实体化,会把所有的案例做成图表或者总结,让客户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实现服务的价值,从事各专业领域法律服务的律师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尤其是我们年轻的律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比我们的前辈更有优势。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勤奋的律师也在追赶时代的步伐,会自己做PPT,会学着画图表,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作为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律师,在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应该利用这些工具来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使我们的法律服务切实有效。伊沫学院非常传奇。他们的律师都是80后,主要从事文化影视领域的法律服务。在这个行业领域,他们有非常独特的眼光,对行业的市场有很深的研究。他们还从事演艺经纪业务。我认为这是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和市场的独特渠道。只有真正了解行业,才能真正抓住市场需求。蒋:天通院和院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模式非常震撼。天同服务的实体化是年轻律师必须重视和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因为法律服务本身有很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东西,法律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多人关注的是结果的质量。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客户相信你是100%努力的,这就是法律服务的物化。因为如果委托人只看结果,律师就是失败的,所以委托人要看过程,淡化结果。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委托人也会原谅他,或者委托人会认为律师做了该做的事,这是很有形的。同时,天通院的营销也很成功。目前整个律师行业提到再审,首先想到的就是天通。这次营销非常成功。伊沫律师事务所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在一个新的行业中找到了行业主体急需的法律服务。市场主体是横店的演员。几年前,那些行为人没有一个好的法律服务提供者为他们服务,他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法律服务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在这个时候,来自伊沫学院的年轻律师进入了,我相信这是他们的成功。青年律师在发展业务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发掘和挖掘市场参与者的法律需求,而不是等着法律问题找上门来,走上前台。京:今天和几位律师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们年轻的律师来说,工作了这么多年,手头也有一些业务和固定的市场。但要想获得更高的发展,就必须留出手边的时间,在头脑中留有余地,看看同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看,而且要实际去做。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成功的例子就在眼前。我希望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为嘉宾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