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概念是什么意思?

科普产业化呼唤现代科普理念。

在市场经济的格局下,恐怕还得加上一句:“科普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给远离市场的科学文化精英。”我们应该组织政府、科学家、科学文化精英、媒体、文化商人(出版商)和产业的联合阵营,根据市场规则扩大科普产业。

对传统科普的反思

在传统意义上,我国的“科普”是指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其主要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赤裸裸”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所谓“赤裸裸”是指科技知识所附带的内容较少)。这种科普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深的科技知识”,二是专家式的表达,三是单向发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科普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特点。现在我们知道,技术并不总是那么崇高。英国学者柯林斯称之为“假人”。“狗家伙”是一个人造的笨拙的怪物。如果控制得好,可以保护主人。一旦失控,危害无穷。从克隆人和基因武器的威胁到网络病毒的泛滥,高科技“狗佬”的特征层出不穷。其次,科技知识和成果成千上万,有多少是普通大众必须知道的!黑洞有没有头发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头顶有没有头发的问题。当大众被拉近与互联网、数字视听设备、彩屏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距离时,他们可以从容地远离这些产品中所隐含的“赤裸裸”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难以理解的“赤裸裸”的科学知识,在工业化进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经表现为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简单的手指动作。这种行业内以客户为导向的思想和追求,是科普从业者需要认真借鉴的。

再来看第二个特征,科普的专家表达。中国缺乏专业的科普作品制作人。前几年科普创作基本都是科学家在承担。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教育是工匠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人文素养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中国科普的专家表述大多是解释“特殊手艺”的细节。虽然一些热衷于科普的专家,满腔热情,花大力气把一些“特殊工艺”的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公众也领情。每个专家都认为我们的知识是最有趣的,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但公众不是知识堆积的杂货店。大众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期待借助“科普”提高获取和控制资源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就表达而言,在一个人们习惯用手指而不是脑袋思考,用媒体营造的势场调节情绪和价值观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密集型”灌输式科普也撞了南墙,是时候考虑科普的策略了。

对霍金《时间简史》的分析,可以为科普的出版提供思路。就像有学者说的,几乎所有人都买他的书,却很少有人看。《时间简史》显然是一本“知识密集型”的科普读物,虽然为了避免读者流失,它删除了所有的数学方程。但是,这本书还是很难懂。那么是什么把《时间简史》变成了畅销书呢?似乎霍金特殊的人生经历,媒体的热炒,出版商的市场运作,形成了一种“霍金场”,在这种场下,大众追捧霍金,拥有时间简史。大众从《时间简史》中“学到”的不是宇宙学知识,而是科学家的情怀、旨趣、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简史》才是真正成功的科普作品。媒体与市场的立体运作成为科普作品成功表达的关键。很多时候,科普不到位,市场往往不到位。

出于对科普工作意义的深刻理解,一些科学文化界的学者大声疾呼:“科普太重要了,不能只靠科学家来做。”在市场经济的格局下,恐怕还得加上一句:“科普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给远离市场的科学文化精英。”我们应该组织政府、科学家、科学文化精英、媒体、文化商人(出版商)和产业的联合阵营,根据市场规则扩大科普产业。科普产业的成长需要政府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相信,在做科普能像做软件一样赚钱的那一天,无论是科普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脸上都能找到幸福的笑容。

最后,我们来看传统科普的第三个特点。传统的科普定义不仅决定了知识流动的方向,还隐含着流动渠道的问题。方向很明确,但是流道复杂得多。在市场经济时代,移动渠道的形成和完善有时比知识的优雅表达更重要。其实是移动渠道的脱节制约了科普的有效性。我们把传统的渠道模糊的科普描述为“单向知识发射”,其核心是按照科学家单方面的标准挑选知识,把高深的知识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包装起来,交给别人随意发射。他想当然地认为,这么好的知识放出来,一定会有人受到打击。至于受害者是谁,感受如何,并没有列为关注的焦点。

由此可以认为,传统科普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脱离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越来越不合时宜。

现代科普概念

可以说,科普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

按照这种理念来思考和规划我们的科普出版物,自然会聚焦于大众对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聚焦于衣食住行的品质,聚焦于能够帮助大众提高获取和掌控资源能力的因素,聚焦于能够让大众获得精神享受的思想创造,聚焦于能够缓解大众阅读痛苦的表达。

面对互联网、数字视听设备、彩屏手机和美国大片、韩国游戏的市场影响,要增加科普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转换机制,走产业化道路,按市场规律办事,使科普创作由生产向经营转化,淡化其传统的引导功能,强化其服务功能。

从操作层面来说,科普必须解决表达方式和操作模式的问题。

表情。表达的重点是让消费者得到最满意的科普产品——方便、实用、有趣、

有效。因此,科普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借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思想性表达、内容趣味性和使用方便性上下功夫。例如,引入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把握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交流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开发新产品,提升传统产品。

操作模式。运营模式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握产业化发展规律和趋势,让科普的服务对象得到最好的服务。

多媒体操作。实施多媒体综合经营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这是世界各大传媒集团普遍采用的经营策略。当代畅销书的立体化运作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时间简史》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和卡尔·萨根的《宇宙》在美国市场的运营都是很好的案例。可以说,没有一本畅销书是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的关注而取得丰厚的销售成绩的。多媒体运行的趋势呼唤中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只有打破传统的专业分工、条块分割、单一经营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试点,鼓励跨媒体兼并、重组、合作合资,文化产业才能繁荣,科普产业才能大发展。在跨媒体合并、重组、合作合资一时做不起来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进行各种媒体之间的项目合作。

多元化资本运作。《科普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可以按照市场机制来办科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多种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政策法规为科普产业多元化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非国有资本适度介入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和科普产业,有利于科普产业的发展壮大。

以顾客为导向的商业运作。鉴于科普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科普产业必须告别传统、盲目的科普推广套路,迅速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因此,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综合利用,从生产、配送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协同应对目标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提高及时交互服务的能力。在实现各环节的协调反应方面,经济联系比行政命令有效得多。

文化体制改革给科普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努力形成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