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服务贸易的正负效应
传统服务贸易的发展势头远不如新兴服务贸易。2014至1-9月,三项传统服务(旅游、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出口总额仅增长4.5%,占比47.4%,略低于2013年。其中,旅游出口总额仍居各类服务之首,但同比仅增长6.8%,占我国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24.1%。运输服务出口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1%,占比降至17.6%。建筑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8.8%,占比5.7%。
4.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2014至1-9月,我国服务外包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10-9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733.9亿美元和54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3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为481.6亿美元和37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6%。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为252.3亿美元和6543.8+07.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4%和42.6%。信息技术外包(ITO)仍占主导地位,知识产权研究、分析和数据挖掘、医药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测试等知识流程外包业务快速增长。
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购买中国服务的主要签约市场。2014至1-9月,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85.5亿美元、53.6亿美元、56.5438+090亿美元和38.6亿美元,合计229.6美元,占总执行额的62%。
二,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一)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贸易发展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未来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育儿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2012年以来,中国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15)、《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1-0)。
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大连软交会、深圳文博会、中国(香港)服务交易会、中韩技术展览会等一批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运行良好,为促进中外企业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高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先后出台了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涵盖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六大领域。一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在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方面显示出显著的示范效应。
2.服务贸易支持政策体系得到加强。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创新支持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出台了财税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督促金融机构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外资企业在境内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R&D中心和运营基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和扩大,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望大幅提升,这将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新的重大机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贸易的发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国市政府发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体系,全力支持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质量,促进文化出口跨越式发展。此外,《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实施,将促进我国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和完善,加大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创新力度,保持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过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动力仍显不足。根据WTO的统计,2014年前8个月,美国服务进口仅增长3.8%。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加快了结构调整和开放的步伐,放宽了服务业的外资股比,甚至出售了大型国有公司的股份。服务业出口潜力快速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加剧。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服务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启动了《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多边谈判,力争制定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规则,推动全球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风生水起,服务业开放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各国已将其市场准入从传统的商业、旅游和运输扩大到新兴的信息、金融和保险。这将对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变化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总体上仍然薄弱。
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差甚远;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6.1%,超过了第二产业,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约了服务贸易的扩大和结构优化。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好转,特别是美国、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趋稳,国际服务贸易需求可能稳步增长。在市场好转的带动下,预计2014年四季度我国服务贸易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全年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可能继续扩大。未来,中国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服务业开放的新举措,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使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加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优化升级,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迎来较快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