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知识树?(最好举个例子)

在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一般都要带着地图,一路看地图,知道方向,定好目标,选择最佳路线,这样就可以少走错路,少在死胡同里拐弯抹角,节省时间,顺利到达。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地图”。当思维的汽车行驶在知识的原野上,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在“无罪”的问题上少走弯路,少兜圈子。你走得越远,地图就变得越重要。一门学科的“知识图谱”,即知识结构,常用的有大纲、树、网、表等格式,还有概念图、知识框图等...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我觉得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画知识树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比较好。什么是知识树?知识树是用树形结构来表示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排序的方法。不仅学生容易上手,而且战略定位,非常生动、直观、有效,深受师生关注和喜爱。下面谈谈自己在绘制物理知识树上的思路和方法,可能对你有用。怎么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包括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和六十七个三级主题。其中“材料”主题有四个二级主题,即材料的形态与变化、材料的性质、新材料及其应用、材料的结构和物体的尺度;“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还有四个二级主题,即各种形式的运动、机械运动与力、声光、电和磁;“能源主题”有六个二级主题:能源、能源转换与传递、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节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结构和层次并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顺序。为了方便学生入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树。根据课本的结构,我们可以把初中的物理知识大致分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五个部分,或者分为力、热、光、电四个部分。这是第一层,是知识树的分支。然后根据《河南省中考学业评价笔记及试题》,将科学内容具体细化为声现象、光现象、质量和密度、物体运动、力、运动和力、压力、浮力、简单机械、功和功、机械能、状态变化、内能、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家庭电路、电和磁、能量和能量。这是第二个层面,***19方面。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每个方面都包括几个重要的物理现象、概念、定律、实验和基础知识的应用。比如电学就包括五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功率)、两个主要物理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两个基本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四个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度表)、两个重要实验(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小电灯功率)、家庭。这是第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电学中各基本物理量的符号、物理意义、公式或影响因素、单位和测量方法;各重要物理定律的内容、公式、研究方法和应用;两种基本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性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之间的关系;四种仪器的功能、外观和用法;两个重要实验的原理、设备和电路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得出的规律等。比如按照这个思路画出来的物理知识结构图,就像是中国的交通地图。第一层知识像一个省,第二层像一个市,第三层像一个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致的知识细胞,就像乡镇。如果学生先把课本知识按照力、热、光、电分成不同的板块,然后在第一、第二、第三层次掌握主要知识点,那么初中物理应该学什么知识,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每个知识板块中重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实验、方法、技巧和知识应用是什么,以及每个板块中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低位?或者平行关系,以及知识板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等等。,你可以心中有数。在初三考前的专项复习阶段,带领学生勾画知识树,既能有效防止知识碎片化,又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科内的整合,使教材由“厚”变“薄”。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例:概念不同,* * *分类速度:v = s/t密度:ρ = m/v压强:p = f/s功率:p = w/t以上物理概念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完全不同,但其定义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概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和梳理,画出一个由比值法定义的概念树。同样,你也可以画出物理定律树、计算公式树、探索性实验树...让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开着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跑,一级一级、一类一类地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的目标,才不会对物理知识感到迷茫,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