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文化创新也应该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我就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谈三点个人看法:第一,文化产业发展要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二、要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统筹的管理体制。第三,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本文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冰近日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也很感谢受邀出席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主办、传媒大学承办的2016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婚礼都是有智慧的人,让我有机会听听大家的意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首先,我觉得这次大会的主题很好,“文化+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明确指出了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一,我们正处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这个节点既是关键枢纽,也是结构调整的关键驱动力,即创新驱动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享受”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经济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经济,经济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文化发展,体现了会议主办方跳出文化谈文化,将文化与国家发展战略主线紧密结合,寻求跨界、融合、统筹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世界上有创新型国家和一般国家之分。

所谓创新型国家,首先判断的指标是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发达国家一般在70%以上,我国在60%左右。

第二个指标,R&D资金占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的标准应该是占GDP的2.5%以上,目前我国是2%。我国计划在中长期内使R&D资金占GDP的2.5%,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

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文化创新也应该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从本质上说,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是内容创新,但文化技术和文化表达、传播和消费技术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上下融合的普遍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合的、有机的体制和机制。

我就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谈三点个人看法:

文化产业发展应有效融入国家整体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

换句话说,从文化产业本身来看,要积极融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目前,文化产业本身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的关联度很小。有复杂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但在今天的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主动出击,主动融入,充分利用国家的战略和政策。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关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重要的文件,非常具体,非常措施。

全文分为9个部分,30条,8000多字,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机制,强化金融创新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协调。提出到2020年,适应基本成型。

这个文件对整个科技界、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我觉得好像整个文化圈,包括文化产业,都没怎么接触过。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文件基本上是科技界、产业界、经济政策界起草制定的,没有文化界的参与。

只有“文化”一词在整份文件中处处出现,只提到作为创新驱动的环境附属物,比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只有一处提到“完善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才有意义。

在我看来,这份文件对于有效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国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和从事文化科技的研究人员,除了科技界、高校、工商企业之外,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件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先行、坚持依法办事、坚持全方位创新,包括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加快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强化科研工作绩效激励,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体系,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文化科技、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在文化和科技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既是科学技术,也是文化技术,这种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文化装备制造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影视设备、舞台设备、影院设备、印刷设备、娱乐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等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利用比比皆是,成效显著。

据统计,目前国内文化装备产业年交易额超过万亿元,占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的1/4,年均增长20%。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文化产业,包括管理部门,应该毫不犹豫地主动应用文件中制定的有效的具体措施。

比如,文件明确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校、科研院所等重要贡献者和下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将奖励科研带头人、关键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者和团队的收益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不低于50%。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即修改了《科技成果转化法》。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法执法检查。上个月我随检查组去了浙江。此次修订对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有的地方甚至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但据考察,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科研机构基本不涉及。

要有效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问题,需要科技界和文化界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推动两者有机结合的良好势头,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永祥一直大力推动创新设计,将其作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产品,有很多条件和原因。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让创新设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过程中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他提出了一个理论,从农耕时代开始,设计就被分成了三个阶段。农耕时代的设计是1.0版本,工业制造带来的设计叫2.0版本。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例如,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环保概念的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概念,以及文化创意的概念。这些* * *构成了在新环境下,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大数据、文化为支撑的新设计理念,称之为创新设计,是设计3.0版。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

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联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会,统筹整个中国的设计行业。众所周知,过去我国的设计行业更多的是依附于工业设计领域,比如机械工业协会下属的工业设计委员会。

改革开放后,设计的领域扩大了,不完全是机械工业产品的设计,而是涵盖了很多领域,如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灯具设计、日用产品设计等。,其中必然包括文化产品的设计、文化消费和文化模式。

今天说的创新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联盟发布战略报告,向国家提出相关建议,将创新设计作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这一建议已正式写入《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动计划正在积极研究中。

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一切设计都离不开文化创意,反过来,一切文化创意都离不开设计。推动创新设计的大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2014年,国务院发布重要文件《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度挖掘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平台。

又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数字创意”,将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和材料并列为五大“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数字创意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包括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在线服务等。目前,这项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院长潘云鹤带领的团队组织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

这两个例子都表明,在国家政策层面和科技界,人们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开始采取实际步骤加以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理论界和管理部门,应该有一种紧迫感,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舆论和研究,主动出击,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管理体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和科技还处于一种不协调、不沟通的状态,相互割裂,各自为政。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促进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文化部门本身的系统,一个是文化部门和科技、信息、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系统。

目前文化产业涉及部门多,机构分立,职能重叠,政策多重。管理与经营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弊端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因为不同的文化产业分属不同的文化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有资产管理分属计划、经贸、金融等部门。

全面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仍在进行中,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法治建设。

这些问题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但无论如何,在全面推进创新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应该齐心协力,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从体制、政策、机制、学术等层面推动建立跨界、融合、协同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的信息平台。

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保障是制度创新。制度的最高形式是法律制度。

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将其列入了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柳斌杰主任委员也非常重视这次立法工作,委员会也进行了调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牵头进行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组,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应当看到,起草工作难度相当大,在界定文化产业概念和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统筹管理机制、建立财税保障机制、建立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机制、建立促进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

在此,我呼吁在座各位充分发挥智慧和能力,献计献策,为制定和颁布一部体现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好法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