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实际将法律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教学

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找到法律知识的突破点或渗透点,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的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从教材内容渗透

1.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引入“信息”概念时,

要整合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个人信息活动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为原则,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在网上随便发布他人隐私,遵守社会公德,不损害他人利益;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时。

可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渗透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创造。同时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发明。

3.在引导学生上网和查找资料时。

可以渗透《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此外,为了避免网络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淫秽、黄色垃圾信息的有害侵蚀,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在知法守法的同时懂得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网络文明公民。

4.在介绍“复制”和“粘贴”的知识点时

学生可以方便地“占有”信息,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向学生说明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文字、音像资料。同时,他们列举了法律规定的12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作品,但应当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5.在讲解Excel中的统计知识时

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自行修改、编造虚假数据的”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培养学生统计数据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意识。

6.在多媒体演示(Powerpoint)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软件一般是用来给别人讲解知识和做报告的,所以渗透法律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说明不能进行虚假宣传。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因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二,来自课堂不良习惯的渗透

1.计算机房设施损坏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房上。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和爱护学校的计算机设施,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告诉学生,机房设施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应该爱护。故意损坏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法律责任,并向学生渗透《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

2.在课堂上玩游戏

有少数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时总是不顾老师的制止偷偷玩游戏。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长期玩游戏带来的不良后果:长期重复、机械操作导致的腰酸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如果发展到玩网游,大多需要经济基础做后盾。一旦经济来源中断,就会出现撒谎、欺骗甚至抢劫,很多青少年犯罪就会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上网浏览不良网页,用QQ聊天交友。

学生有自律和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他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增强他们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比如注意账号和密码的设置和保密,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相关情况,不盲目参加网络发起的活动。

4.乱删别人的信息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删除其他学生存储在电脑中的文件,导致其他人无法继续使用文件。学生可以渗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删除、修改、添加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让学生知道随意删除别人的资料是违法的。

总之,法律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是无孔不入的。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灌输情感,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渗透,才能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培育有机地融于一炉,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在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成为新一代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