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
坚持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构建就业优先体系,以政策保岗位。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将就业指标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任务,每年召开稳定就业工作会议。
加强企业解困,帮助企业稳岗。不断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稳定现有岗位。失业保险已经6次返岗,力度连年加大。其中,十三五期间共发放1.9亿元。2020年发放资金额达到2065,438+06年的近7倍,2026,5438+0年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达到2065,438+06年的20倍,政策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扩大就业。2020年疫情期间,创业担保贷款达1.61.4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达278.66亿元,支持1.486万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近5万人就业。
提高整体劳动素质,培训后重返工作岗位。“十三五”期间,共培训劳动力21.23万人。培训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以工代训政策出台。三年来共发放1.1.2亿元,惠及21,000多家企业。
实施多样化的就业援助,政府将发挥优势。大力实施青年见习、实习培训、三支一扶等扶持措施。开展失业保险“扩面”,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共发放失业补贴4.2亿元,惠及142万人。2022年启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在全省率先启动、率先上岗、率先兑现待遇,解决了2万多名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守住民生底线,社会保障有力。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到2022年10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将覆盖329.35万人。与2012年末相比,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分别增加1.2万人和30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
养老保险待遇继续提高。连续8次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居全省第五位。做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实现职工养老保险“十八连增”。自2012年起,滨州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556.35元提高到2406.64元,提高幅度为54.63%。
社会保障服务不断优化。65,438+000%的社保业务可网上办理,65,438+09社保业务如打印查询、关系转移等可全省、跨省办理。建设社保待遇“无声认证”平台,无声认证率达到99.54%,居全省第一。养老金领取业务全面升级为“免费申请享受”服务。工伤医疗住院全部实现实时在线结算。作为“全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综合示范”试点城市,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各领域的综合应用,2021率先完成国家试点任务。
实现“人才净流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教育。
吸引人才,进行战略创新。出台了50多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和配套实施细则,涵盖培训、就业、创业、生活、购房等领域。启动“城市实习计划”,每年在全市留出5000多个岗位,重点招聘大学生和何硕博士来滨海实习培训。
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十万技能人才阶梯培养工程”,选拔首席技师和技术专家。完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制度,对首次设站的博士后研究中心(基地)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博士后在站期间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的生活补贴。
用人才有效激发活力。201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 * *认定各类人才2.5万人。
留住人才的诚意充分展现。省内首个人才专属节日滨州才艺节,已连续举办三届,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才艺活动超过300场。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成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本科及以上的房租前两年全免,5000多人留在了城市,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权益保障继续加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协调解决劳动关系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十年来,滨州最低工资标准实现了“八连涨”,分别从2012、1100元的950元,提高到1700元、1900元;企业薪酬调查显示,职工平均薪酬从2012年的33700元增加到7510000元,增幅为122.8%,职工薪酬水平大幅提高。扎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王喜集团、京博控股、华斌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中海沥青、安琪酵母等2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获得省级的有15人,获得市级劳动关系金、银、铜牌协调员称号的有100人。
农民工工资支付得到有力保障。* * *开展专项检查行动30余次,出动联合执法人员5632人次,检查企业1.2万家,涉及劳动者1.2万余人,追回欠薪7000余万元。共处理投诉举报2897件,处理涉嫌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050件。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和农民工举报投诉结案率均为1.000%。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不断加强。全市调解仲裁机构处理纠纷案件52937件,涉及职工58628人,涉案金额654.38+0.93亿元。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年,推动市县两级仲裁机构全部建设标准化仲裁场所。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仲裁工作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保持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