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珠宝发展史
中国的珠宝消费市场在整个奢侈品消费市场之前位居世界第二,但整个珠宝行业的现状并不乐观。
中国的珠宝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谁能熬过“严冬”,不取决于当前珠宝企业的发展规模、资本实力和人才结构,也不取决于当前珠宝企业的行业地位、区域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而取决于其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发展战略的执行水平。
本文结合其他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经验,对我国珠宝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中小型珠宝企业提供参考。
据统计,我国有5000多家珠宝企业,零售终端约2万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定义,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珠宝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
我国珠宝企业中的生产企业多为技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生存。
随着新劳动法的出台,原来不规范的“低成本”用工制度基本瓦解。
20%到30%的人工成本增加,对于那些投资回报率在30%以下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其他的危机就不用说了,就是眼前的社保问题,对于那些正在生产的中小珠宝企业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危机了。
这些都可以通过其他行业大量小工厂的倒闭来证明。
生产型企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产品设计的版权。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缺乏R&D能力、以抄版为生的生产型企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珠宝产业链中游的珠宝批发企业,是行业内最凄惨、最让人同情的企业。
且不说去年凭空出现的几家批发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就连今年也有部分批发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加大、利润率低而延期。
过去,批发企业大量赊销商品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现金现货和日常结算;以前每天几千万元的分配早已被高息压制,取而代之的是对“最佳分配数量”的小心追求。
可以预见,随着生产企业品牌化的推进和连锁企业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单纯的批发企业将迎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