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思而后行可以让执行更完整?

完美,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大家都满意,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漏洞。

董纪在他难忘的八年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周恩来国务卿回忆录。

1971 09月12日,林彪叛逃。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北京中央政治局委员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应急措施。

14下午,冀东接到外交部电话,说外交部收到我们驻蒙古大使馆的特别报告,要马上交给总理。

总理看完报告,给了冀东。董纪收到了首相的报告,粗略地看了一下。内容是林彪的飞机在蒙古坠毁,机上9人全部遇难。

这一消息将立即报告给毛主席,董纪将在总理离开前跟进。经过楼道的一个小门时,总理对他说:“小荠,你留在这里等我,我回来就一起回去。”

冀东记得很清楚,那时候长长的走廊很安静,一个人都没有。

回忆起这个细节,董纪不禁感慨:“总理想得真周到。此时只有总理和我知道林彪在大会堂的命运。他担心我会激动,或者担心我的熟人在向毛主席汇报之前会提出问题,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播出去,所以让我在这里等他。”

周总理做事的周到,值得每一个执行者学习。

如果当时周总理没有要求冀东跟他走,也许这个秘密早就被提前泄露了,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是做事的完美,不是只看到一点,而是考虑到方方面面。

这也是优秀的人的美德。

宋玉水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多项荣誉。不像很多人心目中的法官形象,她很温柔,从不苛刻和咄咄逼人。她总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感同身受。甚至有人说“法律在她手里是有温度的”。

一次,一位老妇人来到她的办公室,说有人侵犯了她的版权。通过了解,宋玉水发现老人因为命运坎坷,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宋玉水向她解释,为了打一场版权官司,需要带一份手稿和与被告作品的对比表。老人根本不听,不让宋玉水说话。他只是反复说法院会为她做决定。

如果是别人,我早就对这样的人不耐烦了,赶紧把老人打发走。但宋鱼水耐心听着,直到晚上6点多,老人才离开。老人走后,宋玉水去食堂吃饭。她突然意识到,老人走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可能被锁在办公楼里。

她没吃饭就赶回去了,一层一层地找,每隔十分钟就给老人家打一次电话。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宋玉水和刚到家的老人群接通了。老人知道还有人一直惦记着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很多人不理解宋鱼水为什么要这么做。法律,正义,怎么会有那么多柔情?

然而,宋鱼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以这个案例为例。虽然因为证据不构成侵权,老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但她也希望老人知道,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磨难,还是有人关心她。

公正的判决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安慰,但温暖的人情难道不是对当事人的另一种安慰吗?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如果没有受到伤害,有多少人愿意拿起法律武器?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对当事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多做一点,就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如果你能做到,为什么不去做呢?

但是在执行中,很多人缺乏完善的思维。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首先是被执行人太强势,他只想快乐一会儿。比如面对客户,只要他讲道理,他就咄咄逼人,结果赢得观点,失去客户。就算客户这次不得不和你合作,也不可能有下一次;其次是受限于“点思维”,即只看到一点而忽略了其他相关方面。结果是,我们做了一些我们看到的,但其他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失望,甚至是烦恼。

想把事情做得圆满,不妨在做事之前多想想:还有谁和这件事有关?会影响他们吗?会不会影响大局?

三思而后行,会让实施效果更完整。